在新邱城区,最近出现两条火爆的街路,一条是“街基号·老街”,一条是“民间文化街”;一条是生意文化,一条是文化生意。
在“街基号·老街”, “中国红”颜色的牌楼立在街头,格外抢眼。这里5月15日试营业以来人气飙升,每天下午4点半到夜里12点,服装和小百货、美食啤酒花园、新邱大集3个板块营业,引来日均1.1万人的客流量。 “夜经济”在新邱区古老的“街基”火了起来。
在“民间文化街”,这条百米长的街路一改往日的冷清,两侧门市房装饰一新,画廊、奇石、手串加工等各种文化类店铺今年5月1日正式开张营业。每周六周日上午,这里还实行封道经营,商户在里面摆地摊,买卖文玩字画的、花鸟鱼的、旧物的,满街都是人。
61岁的赵德军精神十足。他是新邱区政协常委、阜新奇石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参与、见证了“民间文化街”的由来。
十三届新邱区委梳理提炼出新邱“三种文化”,即不屈不挠的“红色矿山文化”,燃烧自己、照亮他人的“奉献文化”,创新转型的“先进文化”。 “文化铸魂”成为新邱区委重要工作导向之一。为了促进民间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带动居民创业就业,赵德军提出了建设新邱民间文化街的构想,经销地区民间文化产品。该提议得到了区委、区政府、区政协的大力支持。
2018年3月,赵德军牵头与阜新鼎鑫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协商,将兴安街两侧闲置门市房无偿为从事民间文化产品经营的业主提供3年。之后,区政府下达了关于建设“新邱区民间文化街”的批复,决定文化街3年内形成的财政收入入区本级部分全部用于支持文化街发展,并对入驻商户给予3年物业费用减免政策。
政府、地产商、商户三方努力,经街路改造、房屋维修、店铺装饰,现已启动一期商户19户,其中部分商户已于2019年开始试营业。
对比赵德军,年富力强的李鹏显得有些忙碌。上午11点刚刚从区里开会回来,半小时后区政府再次找他商议“夜经济”的有关事项。
李鹏是阜新水木泊源商务管理有限公司法人,先前做会展,现在做夜市,他的公司与区政府共同谋划实施了“街基号·老街”项目。6月5日,新邱区举行“发展夜经济 复业保民生” “街基号·老街”项目商户集体签约仪式,推动项目实施。目前,夜市规模初显,服装小百、美食啤酒花园、新邱大集3个板块共引入商户318户,解决就业1100多人。
为什么选择在新邱街基这个地点做夜市,为什么起了“街基号·老街”这个名称,当中彰显了新邱区的文化传承。
街基,当地人习惯把“街”发音为“gai”。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日本侵略者为扩大新邱煤炭开采,将境内南梁、大石桥、穷棒子沟(平坨子)等村庄的居民迁址他地。选择其北远离扩采区之地(今街基地区),丈量土地,划定房基,编成序号。翌年,动迁区的村民便陆续到此按号就位,建筑房舍,称为“街基号”。新中国成立后,改称“街基”。于是,区里决定就叫“街基号·老街”,引入经营主体,整合域内资源,聚拢新邱人气,有序发展“夜经济”。
新邱区委书记赵巍说,发展“夜经济”是稳就业、保民生的需要,是群众创业增收的有利契机。区委区政府将进一步发挥市场主体作用,注重市场秩序、环境卫生、治安管理,在提升品位上下功夫,不断丰富老街的文化内涵,让居民游客休闲愉悦中感受百年新邱韵味,推动新邱“夜经济”更加规范、更加专业、更有规模。
为了把夜市搞起来, “水木泊源”不惜血本投资,将原闲置的38个门市房租了下来,又制作了65个无烟烧烤车,对外招商经营。公司除管理人员外,还在当地招收20多人的保洁队伍,确保夜市正常运转。在招商时,一位没有复学的大学生得到了特殊照顾, “水木泊源”给他一个摊位经营小吃,日营业额1000多元。原来在别处摆地摊的流动商户,到“街基号·老街”经营后收益翻番,高兴地说: “来对啦!”
每当夜幕降临,在夜市的人流中,叫卖声,讨价还价声,迎来送往声,仿佛从很远的地方飘来,又真实地在眼前律动。人间烟火气,让新邱小城充满温馨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