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我国新石器时代北方原始文化的代表,红山文化玉器被誉为“中华文明的曙光”。
红山文化,1935年首先发现于赤峰市红山后遗址,故名。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东南部、辽宁西部和河北北部,吉林西部也有少量发现。经过发掘的遗址有赤峰红山后、蜘蛛山、西水泉、敖汉旗三道湾子、四棱山、巴林左旗南杨家营子、辽宁喀左东山嘴、建平牛河梁等,距今年代5500年左右。
红山文化玉器——工具篇
双龙形玉璜
喀左东山嘴、建平牛河梁所发现的大型祭祀遗址、女神庙、“金字塔式”巨型建筑和遗址附近20多处大型积石冢群的发现,对中国古代文明起源问题的研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红山文化的墓葬,为石砌墓室,规模有大有小,葬式有一次葬,也有二次葬,一次葬者为仰身直肢。随葬品的多少和质量好坏也不一致。大墓随葬玉器多达15件,小墓仅1—2件或没有。关于红山文化的社会性质目前学术界意见不一。一般认为属母系氏族社会或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也有认为红山文化的晚期可能已迈进了文明社会。

上个世纪70年代,发现阜新化石戈胡头沟红山文化遗址,80年代,发现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并发掘,让世界考古界、史学界震惊不已。牛河梁遗址面积达50多万平方公里,目前,这是红山文化的最大遗址。1983年进行正式发掘、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


阜新地区以化石戈胡头沟玉器墓为代表的红山文化分布十分广泛,彰武县有:四合城、平安堡、兴隆山、冯家等乡镇。阜蒙县的大巴、沙拉、大板、新民、扎兰营子、旧庙、福兴地、紫都台、化石戈等乡镇都有分布,为阜新地区红山文化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红山文化玉器——装饰篇
长12.5厘米,宽5厘米,厚0.2厘米,器身扁平,两面均阴刻兽面纹及多道弦纹,一端有穿系孔。器身一端平直平面阴刻弦纹,一端呈丫形并阴刻兽面纹,兽面大耳、圆眼,口部凸起成宽棱线,器物瓦沟纹明显,属典型红山文化时期遗物,殊为珍贵。

外径7.5厘米,内径6厘米,厚0.8厘米,环状有缺口,截面略呈三角形,两端口处有两至三个未钻透孔,磨制光洁,呈鸡骨白色。

长6.5厘米,宽2.5厘米,厚0.2厘米,弧背,一端呈梳齿形,器身有三对钻孔,呈鸡骨白色。
文化链接——胡头沟遗址
1973年7月,由辽宁省博物馆文物队、阜新市文化局组成联合工作队,对这处遗址进行了正式发掘,并将该遗址定名为胡头沟红山文化玉器墓。这处墓地位于大凌河支流牤牛河东岸,西与北票市隔河相望。墓葬位于25米高的河床之上,墓地南北长约20米、东西现存宽8米。在墓地周围散布着大量筑墓所用的石块、祭祀所用泥质红陶片、彩陶片等等。此次共发掘墓葬6座,均位于河岸高台土丘上,墓室是用石板砌筑、单室。墓主人为仰身直肢,随葬品只有玉器,其中包括:勾云形玉佩、玉龟、玉鸮、玉鸟、玉璧、玉环、三联玉璧、玉鱼等等。值得关注的是,这一墓地四周是以彩陶的无底筒形器围砌而成,中间为墓冢。放眼望去、十分壮观。

绿松石鱼形坠饰

玉 鸮

玉 鸟

玉 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