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秩风吹 硝烟难忘
— — 抗美援朝老战士金大峰的战斗故事
编者按
今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省委老干部局、辽宁省军区政治工作局及共产党员杂志社联合开展了“鸭绿江畔的追忆 — —抗美援朝老战士访谈”活动。
鸭绿江滚滚奔流,承载着70年前那段峥嵘岁月。七秩风吹,吹散了战火硝烟,却吹不散老战士心头的记忆。
年过九旬的抗美援朝志愿军老战士金大峰提起那场战争时,心情依然激动,给记者唱起了电影《上甘岭》的主题曲《我的祖国》。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悠扬的歌声把老人的记忆拉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1930年,金大峰出生在一个穷苦家庭,1946年入伍,后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在部队任供给员、管理员,多次在战场上面对生死时刻。
入朝的第五天,米袋子空了,金大峰接到通知去领营部的粮食。回来的途中,他和战友们遇到敌机侦查,随后便是炮弹呼啸而来。见状,金大峰大喊: “同志们,卧倒!”大家赶紧就地匍匐到路边沟里。躲过了轰炸,领粮队伍继续前进,可没过多久,恼人的飞机再次盘旋而至,随后又是一阵炮弹的呼啸声……炮弹一发紧接一发在大家身边炸响,炸起的沙土把不少战士埋了起来,金大峰的身体也大半被埋在沙土里,耳朵被震得聋了一般。过了好一会儿,金大峰动动胳膊腿,知道自己还活着,他抖掉身上的沙土,和战友们继续赶路。经过多次遇袭,大家逐渐掌握了规律,每次炮弹轰炸都是紧随飞机之后,原来飞机在为敌人的炮兵进行目标校准,用来给炮弹提供目标位置。随后,再遇到飞机时,大家迅速隐蔽起来,躲避了袭击。像这样的危险,金大峰和战友们还遇到了许多。
在战场上,金大峰认真干好本职工作,同时因为精通朝鲜语,他还有了一个特殊的任务 — —当翻译、找向导。
当时,部队大多在夜间行军打仗,白天防空休息,其他战友吃过早饭可以歇一歇,金大峰则要帮助参谋人员,侦察当夜的行军路线。战争时期,当地的向导非常难找,金大峰经常是跑了一个又一个山沟,费了好大劲才能找到向导。每天匆忙吃过晚饭,金大峰还要马不停蹄地跟着大部队夜里行军。由于当地百姓通常只对周围三、四十里内的路线熟悉,走出了范围就要换向导,这时部队原地休息,金大峰得忙着找到新的向导,并和新向导一起走在队伍最前面……从白天到黑夜,从黑夜又到白天,金大峰这样废寝忘食地工作了大半年,由于工作出色,他荣立了三等功。
作战期间,朝鲜族的金大峰目睹了战争的残酷,更坚定了他奋勇向前的战斗意志。在一次战斗中,金大峰看到小村庄里只有一栋孤零零的房子,便和战友走了进去,发现屋里住着一对老夫妻,表明了身份后,金大峰和战士们到稻田里修建工事,正在此时,敌人两架飞机来袭,进行低空俯冲扫射。金大峰甚至可以看到机舱中的飞行员,子弹“噼噼啪啪”射下来。飞机走后,金大峰往远处一看,那座仅存的房屋已经起火,那对老夫妻还没有逃出来。金大峰和战友冲进房间,冒着滚滚浓烟将他们背了出来,刚走出房门,房子就坍塌了……不仅是救了这对老夫妻,金大峰还和战友们搭救过掉到冰窟窿里的儿童。
1951年2月到4月,金大峰所在部队在洪川江北岸一带组织防御,在近两个月时间里,大家每顿饭就是吃一把炒面就一把雪,晚上住在防空洞,金大峰身上仅有一件缴获而来的呢子大衣,白天当棉袄,晚上当被子,在又冷又湿的防空洞中蜷缩过夜。也是在这个时期,他患上了严重的风湿病,严重时不能翻身,不能行走,即便这样,他也不愿意离开部队和战友。金大峰说,1946年当兵那年冬天,父母和弟弟就染病去世了。 “没有了亲人,部队就是我的家,战友就是我的兄弟!”就这样,金大峰一直坚持到战争结束,他十分自豪地说: “我参与了抗美援朝出国作战的全过程!”
停战后,金大峰回到了阔别已久的祖国,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接见。
70年过去,金大峰现在和老伴生活在市区一栋普通楼房中,时不时拿出老照片翻看,只是曾经的战友很多已杳无音讯。 “如果他们还在,我们一起聊聊天,多好!”翻看照片时,金大峰喃喃地说。
怀念战友,更自豪于祖国的日益强大,金大峰曾挥毫写道: “光阴迫、莫等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自加鞭,再走长征奋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