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扰乱了我们的生活,却也给了我们反思的机会。伴随疫情逐渐得到有效控制,餐饮业复工复产,分餐制这一话题从未像现在这样引起重视。连日来,本报记者就这一话题采访了市民、酒店经营者、临床医生。关于分餐制,市民是认可的,大家希望分餐制能在我们的城市流行起来。
市民已有分餐的愿望
一直以来,传统的热热闹闹围桌共餐是我们主要的就餐方式,虽然一直倡导分餐制,但实际普及情况并不佳。不过,疫情之下,“分餐制”已经在我市的一些酒店悄悄兴起。4月7日,在大雁之约酒店,负责人张宇告诉记者,自我市餐饮业复工以来,酒店就明确推行分餐制,实行公筷公勺。“推行公筷公勺、分餐制,一是因为疫情带来的反思,还有一个原因是顾客的需求。”张宇介绍,来酒店就餐的顾客中,有一部分属于商务宴请,在这样的餐桌上,顾客明确要求分餐制。
但要想实行正规分餐制,酒店需要加大投资成本。分餐制需要每桌一名服务人员,菜品要一道菜一道菜地上,顾客品尝完一道菜后撤下,然后再上另一道菜。这样的分餐制很难在市民中流行起来。但公筷公勺则相对要容易一些。对于酒店而言,无非是在每一道菜品旁放一双公筷和公勺。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我市的一些中高档中餐酒店中,公筷公勺已经在流行。
火锅店也在使用单人单锅,推行分餐。
“分餐理念其实是品质化餐饮的趋势,也是一种消费升级。”张宇说。
共餐的危害应该知道
好的行为习惯,需要一个逐渐引导和培养的过程。采用公筷公勺,作为简便易行又容易为大众所接受的健康就餐方式,能够有效防止食源性疾病传播。市中心医院消化二科主任何春艳介绍,在临床中,经常发现这样的病例,一个人得了胃病,全家人的胃都不健康,究其原因,与共餐有关。当人们共餐时,幽门螺旋杆菌可通过饭碗、筷子等餐具互相交叉传染、传播。这也是习惯与家人共用碗筷进餐的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和发病率较高的重要原因。
幽门螺旋杆菌是胃部杀手,它在人的胃内长期大量繁殖,可导致终生感染并引起胃炎,从而造成胃溃疡久治不愈,甚至发展成胃癌。同时,它又具有较强的传染性。世界范围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证实,幽门螺旋杆菌在人群中的感染率可高达50%以上,共餐则是幽门螺旋杆菌的重要感染途径。除此之外,对于甲肝这种传染病,共餐也是重要的传播途径。还有两种不常见的消化道传染病与共餐有关,那就是霍乱和伤寒传染病。
“不干不净,吃了没病”,这句口头禅完全错了,不干净的东西,吃了确实会生病。
事实上,现在很多人也意识到了中餐的就餐方式不符合卫生要求,于是去饭店就餐时会要求服务人员拿来公筷,在有汤的碗里放一个公勺。对于有些家庭而言,也已经在餐桌上摆放公筷公勺。
分餐是传统文化回归
分餐难,说到底与认知和习惯有关。在采访中,有市民认为,朋友在一起吃饭,有时就忘了公筷公勺了。还有的时候,是因为有个别人不太讲究,明明公筷公勺放在那里,也不用,别人不好意思说。但对于大多数市民来说,还是愿意使用公筷公勺的。
市民刘先生告诉记者,在有些中高档饭店,诸如红烧狮子头或汤类的菜,酒店会根据人数用盅或碗分盛,标准地分餐了。刘先生认为,疫情期间“分餐”容易,疫情过后就不好说了。但分餐应该坚持下去,无论在家里还是在酒店,都应该用公筷公勺。所谓饭局,虽是熟人,健康状况却未必清楚,如果说以前不好意思分餐,时下,大大方方分餐就好了。当分餐制成为自觉习惯,就不能容忍不分餐了。相信那一天终究会到来。
对于分餐制,市民还有一个坚持的理由,那就是对于中国饮食文化礼仪的回归与传承。记者在互联网查找资料时发现,分餐制是中国本土文化,可上溯到史前时代,它经过了不少于3000年的发展过程。
共餐这种形式大体是在唐代出现的,改变源于桌椅形制的改变。唐代之前实行分餐制,用小食案进食是个重要原因;而高桌大椅的出现,成为分食制向会食制转变的一个重要契机。
两种餐制比较,自有其各自存在的合理性和积极意义。时至今日,推行分餐制,已成必然趋势,作为中国食文化的传承者,我们责无旁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