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的阜新市第一任副市长
董必武的警卫员黄永德
防空洞里听董老讲故事
“1939年初春,我从延安来到西安的七贤庄一号八路军办事处,光荣地成为董必武的警卫员。”黄永德回忆,当年是陕西省委军运部长汪峰来到陕西省委警卫连,想挑选两名政治过硬、素质较好的战士。黄永德就是其中一个。
在七贤庄一号,负责董老警卫工作的首长叫王平。他告诉大家,当时的形势非常复杂,国民党特务利用各种手段拉拢董老身边的人,警卫员是重点对象。因此一定要坚定立场,经得住诱惑。董老的身份和地位特殊,保证董老的安全,责任重于泰山!“1939年真是特殊的一年,日本人的飞机天天来轰炸,每天都有几次防空任务。西安的古城墙下有个防空洞,每次轰炸,我们就抬着董老进防空洞,然后围坐在他身边,听他讲故事。”黄永德讲,他们听董老讲自己的启蒙老师,讲自己如何接触到革命新思想和革命党人。董老讲得最多的,还是他亲身参加辛亥革命的所见所闻,讲他和孙中山的一次见面谈话。
“当时我还不太明白董老为啥特别爱讲故事,只是听得大家都入了神。后来我才渐渐明白,在当时的特殊环境下,他是在用这些看似平常的故事,教育和引导我们更加坚定地走革命道路。现在回想,走上革命道路,董老就是我的启蒙老师。没有董老,就不会有我的今天!”黄永德回忆,当时警卫班里有一个比他小一岁的战士,因为受到国民党特务的拉拢和威逼而十分苦闷。
有一次,又是在防空洞里听董老讲共产党建党之初的故事,感动得小战士大声哭了起来,他主动向董老汇报了自己的情况。
董老住处听《黄河大合唱》
离董老住处不远的七贤庄七号,住着很多进步青年和大学生。由于董老的文学、史学功底很深,所以那些有文化的进步青年都找机会向董老请教,喜欢和他交流。
“1940年的一天,冼星海在去苏联留学之前,特意来到西安看望董老,并向董老汇报了《黄河大合唱》的创作情况,董老特别高兴,对他大加赞赏。”黄永德讲,“没过几天,冼星海组织一群进步青年来到董老住处,还亲自指挥了《黄河大合唱》中的部分歌曲。合唱的声音很大,引起了国民党特务的注意,他们以为共产党要搞什么大的行动。我开门一看,大批特务竟然把董老的住处围了起来。不过,由于董老的身份和威望,当他把青年们一一送出门的时候,特务们也就无奈地离开了。”1940年10月,国民党加紧了反共投降活动,按照中央要求,以董老的夫人何莲芝的名义,将西安地下党主要成员和家属转移到延安枣园。
“我和另外一名警卫员负责这次护送任务。当时的何莲芝还怀着身孕,分别时,我看到她望着董老的双眼中满含热泪。当时,我年龄小,还不懂得夫妻感情以及革命斗争的残酷性,我记得自己当时还拍着胸脯向董老说,有我们在,就一定安全护送到!”黄永德讲,结果当他们离开西安到达潼关煤矿后,被扣留了。幸好何莲芝与同行的每个人都立刻熟悉起来,一一确定了“亲属”,几经盘问,没有露出一点破绽,最终才得以放行。
董老推荐送他到延安上学
“当年我就有一个习惯,衣服兜里总揣着一本小字典,有空就拿出来翻看,遇到有文化的人就爱请教。还是在西安防空洞里的时候,有一次被董老看到了。他热心地问我,‘小黄,如果有机会,你想上哪所大学?’‘想去中央马列主义学院。’董老笑了,那你就写一篇文章给我看看吧!”黄永德讲,他倒出了肚子里的所有墨水,总算写出了一篇满是错别字的“文章”。董老看后对他说:“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学习也是这样,保持这么一股劲,理想能实现!”说完,董老还一一指出“文章”里的错别字以及文章结构上的问题。
“我听得似懂非懂,但董老的话成了我一辈子的座右铭。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一直坚持着每天拿出一点时间学习。”就在黄永德护送何莲芝以及西安地下党主要人员到延安任务完成之后,黄永德按照董老的吩咐,立刻到中央组织部报到。原来,是何莲芝带来了董老的口信,推荐黄永德到延安师范学院上学。
“两年学习,时间虽然很短暂,但正是董老安排我学习的这两年,给我这么多年来的工作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说到这里,黄永德禁不住流下了热泪。
尽管在董老身边仅仅工作了不到两年时间,但董老做人、做事,特别是他对党的忠诚和为中华民族解放事业献身的精神,一直激励和影响着黄永德,即使是在他从事地下工作最艰难时期,党组织遭到国民党破坏,让他与党组织失去联系的时候,他也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信念,出生入死,顽强战斗。
深情缅怀种在花盆里的麦子
1942年从延安师范学院毕业后,黄永德被分配到志丹县二区当中心校校长。1943年,黄永德被调回延安,成为中央保安侦察科的一名侦察员,后到陕甘宁边区警卫处、热河省公安厅工作,1946年至阜新解放前,曾领导了国民党统治时期阜新地区我党的地下斗争。新中国成立后,他曾任阜新市政府第一任副市长,离休前担任阜新市政府顾问。
“1967年,我被造反派关押,老伴带着儿女到北京中央军委找董老证明我不是‘特务’,接待处按董老意见写了一封信,才使我免遭迫害。”黄永德讲,在那个黑白颠倒的岁月,董老顶住压力,不顾个人安危,从造反派手里救下了一批受诬陷的革命同志。
采访结束,当记者准备离开的时候,黄永德步履蹒跚地走到窗前的花盆旁,久久地伫立在那里。
黄永德的女儿黄静告诉记者,父亲每年都要在花盆中种麦子。那是他当年在市政府工作期间一次进京看望董老,临别时,董老送给他一些麦种,嘱托他在北方搞一搞试验。可是黄永德回来后,一直没有试验成功,而他内心也一直留下了这个遗憾。
望着窗前这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和花盆中的麦苗,令人思绪万千。他种在花盆里的麦子,或许并不只是因为心中的遗憾,他是在以这种独特的方式缅怀着董老。而从眼前这位老人身上,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董必武对他一生的影响。(注:2012年5月,黄永德因病故于阜新,享年9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