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东北方言里的满语 )
我们日常所熟悉的东北话,其中有许多与蒙古语有关,也有许多与满语有关。那么,究竟哪些东北话与满语有关,又是为什么呢?
阜新地区满族的由来
满族在周代称为肃慎,在东北的白山黑水之间过着渔猎生活。到了汉代,肃慎人的后裔称为挹娄。南北朝时,称为勿吉。隋唐时,又称为靺鞨。到了五代十国时,称为女真。12世纪初,女真人在完颜阿骨打的率领下,举兵反辽,建立金国,入主中原,形成与南宋对峙的王朝。进入中原的女真人绝大多数融入了汉族之中。但留在松花江和黑龙江流域的女真人仍然以渔猎为生,这就是后来满族的远祖。在16世纪末17世纪初,努尔哈赤经过30年的征战,统一了东北境内的女真各部,形成了新的民族共同体。努尔哈赤于明朝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在东北建立后金。明天启六年(1626年),他的第八子皇太极即位。明崇祯八年(后金天聪九年,1635年),皇太极下令改女真(诸申)为满洲。第二年,改国号为清。辛亥革命后,满洲简称满族。
阜新地区的满族大部在彰武县。据《彰武县民族志》记载: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时,彰武县有满族人口37761人。历史上彰武县满族的来源:一是守边兵丁及住户。清代柳条边建于顺治初年,它是为保护清皇室的“龙兴重地”而设置的一条封禁线。彰武台边门,即设在今东六家子镇陈坨子村养息牧门屯。边门外,除衙署外,有一条东西走向的大街,称为“门街”。据当地居民口碑: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时,大街长约5华里,两侧皆有店铺及住户,大约有900来户,人口3000以上,皆为满族。二是试垦官兵及移民。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试垦养息牧牧场,拨来锦、宁、广、义等邑旗丁来此垦种。第二年,又陆续来了一些移民。三是总管衙门的兵丁。嘉庆十八年(1813年),清廷为管理试垦地亩及征租事宜,由盛京兵部派佐领一员为养息牧总管,派防御二员为东西两界界官。设马兵24名,步兵95名,另有帖写办事,专管催征地租粮事。总管衙门设境西申金花村,即现在的平安镇平安村,彰武建县后才撤销。衙门撤销后,马步兵丁百余人大都就地为民。四是牧场开禁后来此的垦民。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养息牧牧场正式开禁招垦,一时间垦民大量涌入。这其中也有为数不少的满族旗民。特别是靠近柳条边的地方,落户的满族尤多。
我们所熟知的“满语”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博士研究生李彦朴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讲,提及满语,如今的绝大多数人是完全陌生的。然而,太多的东北方言我们是熟悉的,专家们认为其中就有大量词汇来源于满语。比如:
1.嘞嘞:满语作“long long seme”。拟声拟态词,本意为“形容胡言乱语的样子”。东北方言也是此意。
2.邋遢:满语作“lata”。形容词,本意为形容马的行动缓慢、不快,人的行动、脾气迟缓、缓慢、迟钝。进入东北方言后则用以形容人衣冠不整。
3.磨蹭:满语作“moco”。形容词,本意为“笨拙” “言行拙钝”。进入东北方言后引申为“做事动作慢”。
4.喇忽:满语作“lahv”。名词,本意为“出猎不获之人”、 “不善渔猎之人”。东北方言引申为做事不认真、不利落。
5.损:满语作“sui”。名词,系汉语“罪”之转音,本意为“罪” “罪孽”。据此派生的满语动词有“suisimbi”,意为“受罪” “遭罪”;另有满语形容词“suisiru”,意为“作孽的” “遭罪的” “挨千刀的”。汉语多指“穷酸” “恶毒”,也指对别人“挖苦”。
6.面乎:满语作“miyehusu”。名词,本意为“ 豆 腐 皮 ”。 在 满 语 中 ,另 有 一 动 词 作“miyehunembi”意为①稀粥冷却后,凝结在表面的一层薄皮②年迈体弱,行动不便,软瘫。进入汉语后引申为“性格软弱”。
7.各色:满语作“gese”。形容词,本意为“相同的” “一样的”。进入东北方言后则变为“特别的” “另类的”。
8.沙利:满语作“salimbi”。动词,本意为“做主” “独断专行” “擅自行事”。进入东北方言后引申为人有特性或指办事果断。
9.咔吃咔吃:满语作“hahi cahi”。固定短语,本意为“急迫地” “急促地” “紧急地”。汉语多指办事“利落”。
10.穷得叮当响之“叮当”:满语作“tang tingseme”。拟声拟态词,本意为形容打铁声、伐木声。 “叮当响”之“响”乃后加之字,东北方言形容人穷得几乎一无所有。
11.咋呼:满语作“cahv”。名词,本意为“泼妇”。进入东北方言后引申为瞎喊、不礼貌或不文明之意。
12.八来:满语作“balai”。副词,本意为“任意” “放肆” “胡乱”。进入东北方言后仍遵循其本意。所谓“胡诌八来”,即无稽之谈的意思。
13. “挺”好的“挺”:满语作“hing seme”。拟声拟态词,本意为①形容专心致志、实心实意、恳切殷切的样子②形容事态程度严重的样子,极、甚、非常。
14.稀罕:满语作“hihan”。形容词,本意为“稀罕的” “珍奇的” “罕见的”。进入汉语后遵循其本意。
15.掰扯:满语作“baicambi”。动词,本意为“调查” “访查” “查看”。进入东北方言后引申为“与人理论、争论”。
语言之间也有借代
东北地区是满族的发祥地,也是满语的发源地,满语是这一地域古老的的语言之一,也是这一地域历史上影响力较大的语言之一。
从大自然的道理上讲,满语听起来必须像东北话。因为在语言自然发展的过程中,语言学者观察到了一种现象,那就是“语言联盟”,也称“语言的区域分类”,是指一片地理区域内的不同语言不仅在词汇上相互有大量的借代,而且在语音、语法系统的结构格局、结构规则方面也十分相似,但各语言仍有相当数量的核心词根彼此不同。语言联盟是不同民族深度且相对平衡接触的结果。
我国东北地区的科尔沁蒙古语、满语、汉语东北话、鄂温克语、达斡尔语、朝鲜语,在语音语调音色上给人以相类似的感觉,也就是东北话的感觉,东北人对这种口音特别有亲切感,这就是家乡的感觉。
“系统感染”是指处于同一地区的若干语言在语音、语法系统的结构格局、结构规则方面逐渐趋同,但仍然保持了各自语言的本质 — —有相当数量继承于自己语言祖语的核心词根。另外,这些语言也会有较大数量的词语借代。系统感染是过程,语言联盟是结果。经过系统感染,某一片区域内的若干不同语言互相影响,在语音、语法结构方面逐渐趋同,词汇互相借代,形成不同语言的语言联盟。
(参考文献:辽宁师范大学张琢《汉语中满语词汇的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