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垃圾分一分乡村美十分)
房前屋后不再垃圾成堆、生活垃圾不再随意丢弃,取而代之的是标准的分类垃圾处理桶,各类垃圾“各回各家”……
在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农村垃圾分类是推动绿色发展的大课题,也是建设美丽乡村的环境基础
垃圾分一分乡村美十分
乡村振兴,从环境整治做起。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则是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攻坚战的关键。
2014年,我市拉开了宜居乡村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的序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正是其中重点内容之一。2018年末,我市启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我市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已初具雏形。在不少试点镇村,生活垃圾已经基本实现“不落地”“不出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现场“五指分类法”垃圾各回各“家”
“菜叶、剩菜剩饭放到‘沤肥区’,成为有机肥后还田。纸盒、饮料瓶要投放到绿色可回收垃圾桶里,等着回收卖钱……”眼下,对彰武县章古台镇清泉村的老李来说,垃圾分拣处理成为他每天的“必修课”。
从2018年开始,清泉村开始推广垃圾分类,每家每户的院门上,都贴着一张农村生活垃圾“五指分类法”示意图,一个展开的手掌,5个手指上分别标注着各类垃圾的5种不同去向。浓缩成了垃圾分类处理“五句诀”,即:“厨房垃圾发酵、可用垃圾卖掉、建筑垃圾垫道、药器瓶村上要、畜禽粪好肥料”。具体来说,剩菜、剩饭沤肥;塑料瓶、纸盒、报纸卖钱;建筑垃圾送指定地点;旧电池、农药瓶村上集中收集;畜禽粪便发酵还田。这简明形象的垃圾分类指示图和“顺口溜”般的“五句诀”,很快被老李和村民们熟记于心。“垃圾咋处理,一张图就全看明白了,贴在门口也是提醒大伙儿自觉做好分类。”老李说。
实施垃圾分类后,村里在每家门口放置了一黄一绿两个垃圾分类桶,并告知分类标准。绿色的放可回收垃圾,黄色的放不可回收垃圾。从此,老李和村民们开始进行垃圾分类收集,即便是小到一粒纽扣大的电池,他也会将其分类处理。可回收垃圾直接卖钱;不可回收垃圾由村里的垃圾车统一清运;有毒有害垃圾送到村里的集中存放点儿。老李还在自家院里挖了一个约2立方米的“沤肥池”,家中的菜叶、秸秆灰、果皮等都堆放在里面,“发酵几个月,垃圾就能变成有机肥,氮磷钾含量都很高,给园子里的菜施肥特别好。”老李说。
“垃圾分类做着做着就成了习惯。”老李开心地看到,如今在清泉村,垃圾分类已经融入村民的日常生活,成为很多人的自觉行为,垃圾不再是房前屋后“自由行”。随着垃圾分类的深入开展,村容村貌换了新颜。如今走在村里,一幅宜居乡村的美丽画面展现在眼前——村路两侧以往常见的柴草堆、粪堆不见了,映入眼帘的是整齐划一的院墙、干净整洁的村路。房前屋后靓了起来,百姓心里也美了起来。
推广试点村镇引领分类体系渐形成
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农村垃圾分类看似一桩“小事”,背后却是建设美丽乡村、推动绿色发展的大课题。
记者从市住建局了解到,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我市于2018年12月启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市住建局会同市财政局、市生态环保局、市农业农村局联合下发了《阜新市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治理工作实施方案》,开始在全市推广“五指分类法”垃圾分类经验,同时确立了阜蒙县为试点县。全市设立2个试点镇、205个试点村开展垃圾分类工作。其中阜蒙县试点村达到185个,彰武县2个镇、14个村被设为试点村,全市5区共设6个试点村。阜蒙县、彰武县、清河门区分别制定并下发了垃圾分类实施方案。
为了让垃圾处理深入人心,市住建局广泛发动宣传,印制了垃圾分类海报3万余张,生动活泼的宣传海报被发放到村屯和村民手中。同时,各县区也以不同形式开展多方宣传工作,全市共制作宣传牌、宣传单和标语10.5万份。在“垃圾分类宣传月”活动中,阜蒙县还将垃圾分类工作以文艺节目的形式搬上舞台,利用理论快闪小分队,进村入户宣传,提高了农户对垃圾分类的知晓率。
在全面宣传发动下,垃圾“五指分类法”在试点镇村被广泛推广,“五句诀”的“顺口溜”,也成为村民们耳熟能详的分类“秘诀”。经过一年多的探索,阜蒙县基本完成了185个行政村垃圾分类桶、固定架的发放工作,共发放了家用垃圾桶28600组、公用垃圾桶3000组、家用垃圾桶固定架15000套,基本解决了试点村分类投放的问题,佛寺镇解放村、东梁镇吐呼噜村、建设镇杨家店村、于寺镇官营子村、泡子镇杜家店村、沙拉镇后套改村、大固本镇那四村等示范村已经初显成效,农村垃圾分类工作得到有效推进。眼下正在进行44个村分拣房和26个村沤粪池的建设工作。
彰武县在垃圾整治工作中,将章古台镇清泉村、彰武镇吉岗子村、五峰镇火石岭子村、平安镇朱家村、哈尔套镇平安地村作为该县的5个试点村,推行了由县路政局、县水利局和乡镇共同建立的“四长一员”制度,垃圾箱、沤粪池、回收袋等设施设备投放工作做到责任到人,垃圾回收、处理体系基本完备。同时由县妇联、县住建局、县农业农村局共同开展了星级绿美家庭、美丽示范庭院评选活动,群众参与热情不断得到提升,环境整治取得较好效果,垃圾分类工作同步得到有效推进。清泉村的垃圾分类工作还成为全市样板,其经验做法在全市范围内推广。
在细河区四合镇黄家沟村,由村委会引导集中搬迁上楼的300户村民开展垃圾分类工作也于去年启动,现已初步形成定时、定点收集,分类处理的良性循环模式,该村将可回收垃圾变卖收入作为工作人员劳务支出的创新方法也成为深化垃圾分类工作的有益尝试。
纵观眼下垃圾分类试点村镇,生活垃圾“户分类”“不出院”正在变成现实,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利用成为可能,垃圾分类体系和工作机制正在逐步建立,多村庄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深化2020年农村垃圾分类按下“加速键”
垃圾分类,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关系到节约使用资源,不仅是社会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也是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必要举措。根据省内“五指法”经验表明:可腐烂的垃圾进行堆肥沤粪,可降低垃圾产生量的55%;可燃烧的进行分解燃烧,可降低垃圾产生量的35%;可回收的垃圾卖掉,可以降低垃圾产生量的5%;建筑垃圾填坑垫道,可降低垃圾产生量的3%;其他垃圾暂时存放,可降低垃圾产生量的2%。因此,如何进一步提升分类准确率与回收利用率,健全完善分类体系,进一步畅通农村垃圾分类的节点,打造全链条处理模式,成为美丽乡村建设路上的新课题。
经过一年多的试点摸索,2020年,我市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要按“加速键”。
为加快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面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市住建局制定了《阜新市2020年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专项工作方案》和《阜新市加快推进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指导意见》,其中,提高分类质量、培育垃圾回收利用体系、强化垃圾处置体系被列为重点任务。方案要求,要从培养农民的环保文明习惯、正确分类、资源化利用入手,逐步形成“农民参与、政府投入、市场运作、分类回收”的高质量垃圾分类模式,因地制宜建立本地区垃圾分类体系,提高分类质量和资源化综合利用水平,最大限度减少垃圾外运量和外运频次。真正意义上实现垃圾分类化、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四化”处理。
2020年省政府确立了“年底前实现实施垃圾分类覆盖90%以上行政村”任务目标。我市则提出了“要在年底前力争实现在205个试点村之外的所有行政村,全部启动垃圾分类工作,实现村屯垃圾分类覆盖率100%”的目标要求。
记者注意到,方案进一步明确了我市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模式和形式。各县区要在加强管护机制建设、完善垃圾处置体系建设的同时,强力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彰武县早动员、早部署、早落实,明确了时间表、路线图。全县于3月11日召开爱国卫生运动和城乡环境卫生整治工作推进会,3月31日前自上而下完成了宣传发动工作;4月1日至7月31日,要完善设施设备建设,组织指导农户开展垃圾分类减量工作;8月份要完成垃圾分类推进情况分析和总结工作。细致的工作部署,为垃圾分类的有序推进、长期坚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时间表已经明确,目标的完成,还需要各部门打好推进的“组合拳”。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负责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的指导、监督、检查和考核。相关部门要加强协作,形成合力,共同做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各县区政府作为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责任主体,要统筹多部门力量,协同推进。阜蒙县明确了县政府主导,住建、生态、财政、农业农村等部门协调一致的县垃圾分类管理体系,统筹各项涉农资金完成垃圾分类减量试点县建设工作,目前正在积极协调县域垃圾焚烧发电厂、危废垃圾处理中心解决分类垃圾终端处理问题。彰武县明确住建、发改、财政、农业、生态、卫健和教育等部门职责分工,建立部门协调推进的联动机制。各县(区)、镇(乡)和村三级书记还要将垃圾分类工作作为抓基层党建工作的有效载体,通过抓党建来推进垃圾分类工作。
同时,要进一步加大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的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百姓环保意识,调动广大农民参与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要我分”向“我要分”转变,推动习惯养成,实现农村环境面貌质的提升,增强村民的幸福感、获得感。
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
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实现绿色发展,这是全社会的期待,也是全社会的责任。积极做好农村环境治理这篇大文章,阜新的生态底色将更加清新,生活生态两相宜的乡村画卷在未来必将勾起更多人的美丽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