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总有太多的人与事令我们无法忘怀。让我们把镜头聚焦守卫在基层社区和村屯的党员干部;聚焦万众“ 艺”心抗击疫情的文艺工作者;聚焦那些一往无前甘心奉献的广大志愿者和那些最美家庭的战“疫”故事……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一心装满国,一手撑起家。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有不少夫妻“同心”、母子“合力”、举家奋战在防控疫情一线,他们舍小家,为大家,同舟共济、并肩作战,彼此鼓励、互相支持,这些看似平凡的坚守,却无不体现着一个个家庭成员的家国情怀、深情大爱……
昔日父亲抗“非典”
今日全家战“新冠”
2020年1月24日下午5点30分,就在所有人都沉浸在与家人欢乐团聚的时候,史爽收到了一条通知,要求立即赶回单位,她知道一定有重要的事情发生了。
几乎在同一时间,史爽的父亲和丈夫都收到了立即返回工作岗位的通知。原来是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阻击战打响了,刻不容缓!尽管此时已是除夕,万家团圆的时刻。
史爽的父亲是一名交警,今年已经59岁了。2003年,当SARS 侵袭的时候,父亲带头冲锋在一线,全程参与了防治非典工作。这次他同样坚守在一线,阜新北高速路口成为他的防疫主战场之一,平均每天排查车辆500余辆,与防疫人员共同筑起一道“铜墙铁壁”。
史爽是太平区委办公室一名机要人员,同时也是一个未满四岁孩子的妈妈。平时都是她陪着孩子吃晚饭和睡觉,而疫情期间,她常常半夜回家。当看到孩子哭红了眼睛,她心疼得直掉眼泪,但抗击疫情没有退路。她恪守岗位职责,为保证收发文件及时传送到位,确保中央、省市文件及领导指示批示精神在基层传达落实到位,她上传下达各类指令,连续十几天都要凌晨一点后才能回到家中。
史爽的丈夫是一名人民警察,除了做好防疫工作外,维持良好的社会治安秩序至关重要。他深入辖区重点场所开展排查走访,确保社会治安平稳安定,严防各类事故发生。夫妻二人几乎每天都要半夜到家,第二天7点多又出发,加班已经成了他们的“家常便饭”……
母子并肩在前线
丈夫后方做保障
“儿子,你是好样的!”看着儿子每天跟自己一样奋战在抗疫一线,母亲陈少杰的心十分欣慰。陈少杰是海州区河北街道育才社区主任,疫情期间,她始终奋战在疫情防控的最前线,她带领社区全体员工不畏严寒守候在小区出入口,每天值守到深夜。连续30多天的紧张工作使她血压升高、头痛难忍,但她吃点降压药继续坚持。她组织人员每天对辖区进行防毒消杀,对辖区外来人员特别是武汉地区返阜人员实行地毯式排查。
陈少杰的儿子是一名优秀的大学生。在学校,他是青年志愿者中的一员,参加过许多志愿活动。放寒假在家里,当得知社区抗疫工作人员不足,他立即报名参加“社区防疫志愿服务”行动,投身一线,抗击疫情。他密切配合社区工作人员进行防疫宣传,测量体温、登记信息、张贴标语、发放材料……看着这个年轻忙碌的身影,居民们都为他竖起大拇指。
陈少杰的丈夫是环管所的一名普通员工,努力做好本职工的同时,他也是陈少杰抗疫工作强大的后盾。陈少杰和儿子在外忙碌,照顾年迈母亲的重任就落在他一个人身上。当得知社区人员为了抗疫工作每天加班加点天天吃泡面胃都吃坏了,他不畏严寒,步行一个多小时,特意为大家买“矿院”面包、火腿肠、牛奶和咸菜,为的就是让大家能吃得好一点。
军人军嫂齐战“ 疫”
相隔两地心更坚
“ 媳妇,湖北疫情严重,春节我不回家了,留在这里抗‘ 疫’了! ”“ 好的,你安心工作,家里有我,我们共同打赢这场战争!”这是春节前夕军嫂罗雅楠和远在湖北的丈夫张德军的一段电话对白。
罗雅楠是细河区玉丰街道爱民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兼妇联主席,丈夫张德军曾是驻阜某部军官,几年前交流到湖北省宜昌市远安县工作。春节前,新冠肺炎疫情在武汉暴发,作为军人,面对严峻的疫情,张德军选择了放弃春节回家,留在湖北坚守岗位。罗雅楠对丈夫的选择非常理解和支持。
社区防控工作任务繁重而琐碎,身兼数职的罗雅楠更觉责任重大,自农历大年三十开始,她就带领社区工作人员每天都要忙到深夜,不仅要登记有关信息,还要做好疫情防控宣传。
谁都知道,北方夜里室外温度都在零下十几度,晚上不但冷还困,夜班是最难最熬人的。罗雅楠却说:“我是党员、是军嫂,夜班我来值。”值完夜班,清晨她又直接到社区上岗。
与此同时,她的丈夫在湖北包保了凤鸣镇疫情防控工作,组织民兵巡逻,利用训练基地对外来人员进行隔离观察。夫妻俩每天都忙得白天没有时间联系,只有到深夜,才通过电话互报平安、彼此打气加油。“你辛苦了,等战‘疫’胜利了,我就回去看你。”电话那头,张德军深情地对妻子说。
口罩成了奇缺货
一家三口来制作
儿子比照着一次性口罩的长宽裁剪布料,父母把布料缝合好后再穿上布带。经过日夜赶工,一家三口自制的第一批200只口罩出炉了!母亲王彩红和丈夫提着一大袋口罩,走进了阜蒙县平安地镇政府大院,“这些口罩捐给政府,虽然不是医用口罩,但自制口罩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希望能为当前的疫情防控工作贡献一份力。”他们表示要将自己亲手做的口罩捐赠给奋战在疫情防控一线的工作人员。
王彩红在阜蒙县平安地镇莫古土村同丈夫经营着一家生产儿童罩衣的小作坊。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王彩红时刻关注着疫情的发展,由于防疫物资严重紧缺,奋战在疫情防控一线工作人员的口罩一个要带四、五天。她萌生出了个念头,她要利用店铺的优势,为抗击疫情出一份力,于是她就和丈夫、儿子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为奋战在疫情一线的防控工作人员自制口罩,丈夫和儿子都非常支持并表示要一起缝制口罩。
说干就干,她在自家库房里找出囤积的纯棉布、防水布,分工协作,日夜兼程,赶制了一批又一批口罩。在全村路口设有卡点的地方都会看到王彩红送口罩的身影。同时,他们还把口罩装进方便袋挂在自家大门上,没有口罩的村民可自行来取。王彩红说,只要疫情不结束,我们一家人就会一直做下去,送出去……
疫情不消我不退
抗疫路上全家行
魏立平是清河门区新北街道北山社区党支部书记、妇联主席。疫情防控责重如山,魏立平的身影始终坚守在防控第一线。张贴通告、悬挂标语、发放宣传单有她的身影;入户排查、电话询问、卡点值守有她的身影;测体温、电梯消毒、清垃圾搞卫生有她的身影;做隔离观察居民的心理疏导工作,服务居民有她的身影。夜以继日高强度的工作导致她的腰脱病犯了,一走路就钻心地疼,社区工作人员都心疼地劝她回家休息一天,可她说:“疫情不消我不退,只要党和人民有需要,随叫随到!”
按照隔离政策,隔离期间由社区工作人员负责健康监测,并提供生活用品代买、垃圾处理服务。有一户重庆返回的四口之家,有两个10岁以下的小孩。重庆是疫情高发区,有小孩子的家庭与一般家庭不同,魏立平主动承担起这户居民的隔离观察和服务工作。十多天无微不至的照顾让这户隔离家庭备受感动,从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到亲切得像一家人一样。
魏立平的家人不仅支持她的工作,也同样奉献着爱心。她的父亲是退伍老兵,疫情发生后,老人亲自到所在社区捐款200元,还送去了糕点。妹妹魏艳平是社区的公益岗人员,收入不高,却为三个社区捐款300元;儿子刘大蔚是退伍军人,也是一名共产党员,在疫情中主动报名到卡点执勤并为社区捐款。她的丈夫是社区志愿者,主动承担居民单元楼道的消毒任务。全家人齐心合力为防疫工作助力,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中传递了浓浓的亲情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