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市卫健委扎实做好中医药工作)
按照市委市政府有关工作部署,结合我委工作实际,年初以来,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推动我市中医药事业在传承创新中高质量发展。
一、健全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
1.加强组织管理,统筹协调中蒙医工作。2016年1月经阜新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将中蒙医药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阜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五个五年规划纲要),并全面落实扶持和促进中蒙医药事业发展的各项政策。2018年以市政府名义印发了《阜新市促进中蒙医药发展实施方案(2018-2020)》(阜政发〔2018〕14号),建立了由市政府副市长牵头负责的阜新市中蒙医药联席制度,全面统筹推进我市中蒙医药工作,指导、督促检查有关政策的落实。
2.医保政策倾斜,提高就医获得感。落实医保、农合中对中蒙医药服务扶持政策,一是提高中蒙医药服务的补偿比例,在我市中蒙医定点医疗机构住院的患者,中蒙医诊疗项目和药物品种补偿标准在正常比例的基础上提高10%。二是结合我市蒙医药的民族特色优势,积极促进蒙药制剂和蒙成药纳入基本药物目录,目前有29种蒙药品种已纳入到辽宁医保目录内。三是提高参保人员在公立中蒙医医院的就医的医保待遇。参保人员在市内中蒙医院住院治疗的起付标准降低一个档次,住院使用中蒙医特色诊疗项目不受单病种付费限制。
3.以蒙医药发祥地为导向,推广发展民族医药。阜新是祖国蒙医药发祥地,蒙医药有着2700多年的悠久历史,其源于商周,成于元代,兴于明清,盛于当代。早在1702年,我市阜蒙县的瑞应寺成立了“门巴扎仓(蒙医学院)”,为我国东北三省、内蒙古及新疆、青海、西藏等地区输送了大量的蒙医药人才。其中名蒙医就有4000多名,如我国著名的蒙医药专家桑丹桑布、淖尔济·墨尓根、古纳巴陀罗、邢布利德、白青云等,古纳巴陀罗曾任内蒙古自治区卫生厅第一任厅长。2018年7月国家民委和中国民族医药协会共同为我市阜蒙县颁发了蒙医药发祥地牌匾,证实了“蒙医药”发祥地的说法,让我们更有信心、有底气大力发展全市中蒙医药事业
4.建牢织密中蒙医医疗服务网。全市现共有三级甲等公立中医医院2家,分别是阜新市中医医院、阜新市蒙古族自治县蒙医医院;二级甲等公立中医医院2家分别是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中医医院、彰武县中医医院, 5家民营中医医院、4家社会办中医门诊部、70家社会办中蒙医诊所。全市中医医师(含助理)共1115人,蒙医医师(含助理)218人。64家乡镇卫生院和19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能够提供中蒙医药服务,94家社区卫生服务站能够提供中蒙医药服务的占比89.58%,686家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蒙医药服务的占比90.8%。全市已逐步建成了以阜新市中医医院、辽宁省蒙医医院(原阜蒙县蒙医院)为龙头,彰武县中医医院、阜蒙县中医医院为两翼,市属五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县属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覆盖全市的三级中蒙医药服务网络,为患者看病就医提供了坚实的保护网。
二、发挥独特优势,加快挖掘中蒙医服务潜力
1.实施中蒙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加快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室建设,提升综合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治未病能力。全市二级以上公立中医医疗机构均设治未病科,乡镇卫生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83家,均开设治未病门诊,并且二级以上公立中医医院与养老机构均建立协作关系,指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医养健康服务。积极鼓励天士力(阜新)、辽宁省蒙医医院、康泰制药根据食药同源原理,开发有中蒙医药成分、有养生保健功效、符合食品安全生产标准的饮料、保健品等,培养一批技术成熟、信誉良好的知名中蒙医养生保健基地、集团。
2.推动中蒙医与旅游资源深度融合。开展中蒙医药文化和服务植入旅游景区景点工作,辽宁省蒙医医院博物馆和宝地斯帕温泉小镇先后被评为辽宁省首批和第二批辽宁省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单位。全市以示范单位为引领,规划建设一批中蒙医药资源与旅游资源融合的中蒙医药博物馆、中蒙医药动植物园,鼓励宝地温泉、亚太温泉等旅游地根据中蒙医养生保健原理,开发针对不同人群有治疗功效的药浴,形成一批具有阜新地域特色的中蒙医药健康旅游品牌和健康旅游线路。目前我市较成熟的有辽宁省蒙医医院博物馆、宝地温泉小镇、黄家沟薰衣草庄园、亚太温泉、天水谷温泉等。
3.充分发挥蒙医药特色优势,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2017年由中国民族医药学会主办的中国.阜新国际蒙医药合作交流大会在我市举办,来自欧洲、美洲、大洋洲、亚洲及全国八省区蒙医药及传统医药界的知名教授、专家、学者共400人出席了此次交流大会。会议的召开加强了民族医药对外交流合作,扩大了中蒙医的国际贸易。
4.全市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导向作用,大力倡导“大医精诚”理念。实施中蒙医药文化素养提升工程,开展“中医中药中国行-中医药健康文化推进行动”。积极鼓励中蒙医药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进家庭,将中蒙医药基础知识纳入中小学传统文化、生理卫生课程,同时,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形成全社会“信中医、爱中医、用中医”的浓厚氛围和共同发展中蒙医药的良好格局。
三、合理统筹规划,科学发展中蒙医种植产业
加快中蒙药材基地建设,对促进特色农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加快发展现代中蒙药产业、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我市中蒙药材种植种植面积约1.9万亩,主要分布在阜蒙县王府、红帽子、八家子、 伊吗图、建设,彰武县五峰,细河区四合等20个乡镇。从药材品种来看,有桔梗、防风、沙参、苍术、黄芪、板蓝根等10余个,以防风、桔梗、沙参种植面积占比较多,防风种植面积约在3500亩左右、沙参1700亩左右、桔梗3400亩左右。苍术、黄芪、板蓝根面积较小。阜蒙县生产大户有5家,建立200亩以上集中连片的0.8万亩。“公司+基地+农户”和“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中蒙药材生产模式正在逐步全市形成。
四、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
1.建立民族瑰宝传承发展体系。全市拥有全国名中医白凤鸣1人,省级名中医4人。国家级名老中蒙医(药)传承工作室3家,省级名老中蒙医(药)传承工作室2家。国家优才数量(前三批)1人,国家师承继承人数量6人。全市制定实施中蒙医药传承工程,开展中蒙医药传承和保护工作,系统整理和继承阜新历代名家中蒙医药学术理论、流派及学说,全面系统整理当代名老中蒙医药专家学术思想和临床诊疗经验,总结中蒙医优势病种临床基本诊疗规律。组织中蒙医药资源普查小组开展对中蒙医药民间特色诊疗技术的调查、挖掘整理、研究评价及推广应用。加强中蒙医临床诊疗技术、养生保健技术、康复技术筛选,支持开展中蒙医医疗技术目录及技术操作规范研究。加强对传统制药、鉴定、炮制技术及老药工经验的继承应用,吸引、鼓励名老中蒙医药专家和长期服务基层的中蒙医药专家通过师承模式培养多层次的中蒙医药骨干人才。
2.传承好、保护好、发展好蒙医药。蒙医药是阜新特色,我市在加强蒙医医疗机构建设方面积极给予倾斜政策,支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设立蒙医药科,鼓励社会力量举办蒙医医院和诊所,并且不受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和区域卫生规划。加强蒙医药传承保护、理论研究和文献的抢救与整理。推进蒙药标准建设,提高蒙药质量,加大开发推广少数民族制剂能力,促进我市民族医药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