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七天天气】今日处暑: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
今天是2019年8月23日,星期五,农历七月廿三。
阜新今日天气:晴间多云,北风3~4级,最高气温26℃,最低气温16℃。
未来七天天气及气温趋势
今天我们迎来24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处暑”,处暑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处”含有躲藏、终止之意,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了,炽热的太阳,逐渐收敛起耀眼的光芒,暑热之气会渐渐消减,气温由热转凉,即将拉开秋收冬藏的序幕。处暑节气里,我市也开始逐渐进入气象意义上的秋天。
未来几天我市多以晴朗为主,朵朵白云为伴,气温和昨天相比变化不大,最高气温在26-27℃附近,由于北风为主导,空气会更加干爽,提醒大家注意补水润燥,“处暑”节气可以多吃些鸭肉和梨滋阴润燥。出伏后,哪怕白天还有“秋老虎”带来的暑热,但早晚凉意已经显现,最低气温已经降到了16℃出头,又到了出门犹豫穿什么衣服的季节,提醒您适当添衣,夜间休息要注意保暖。
处暑节气里,雨水将趋于减少,但仍时不时有秋雨敲打你的窗户。预计26日(下周一),我市将迎来雷阵雨天气。秋雨过后,随之而来的便是降温,届时我市的气温将出现小幅下滑。由于夏秋之交冷热变化较频繁,容易引发呼吸道、肠胃炎、感冒等疾病,提醒大家平时需要关注气温和天气变化,以免生病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处暑养生攻略
早睡早起防过凉
处暑过后,逐渐开始出现“秋乏”“秋燥”。首先要改变夏季晚睡的习惯,建议每天多睡1个小时,争取晚上10时前入睡最好;并要早睡早起,还要适当午睡,这有利于化解困顿情绪,特别是老人。古代养生家认为,老人宜“遇有睡意则就枕”,尤其处暑过后。
民间有句老话:“处暑寒来”。处暑后,早晚温差加增大,如果对夏秋之交冷热变化不适应,一不小心就容易引起感冒、肠胃炎等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的疾病,即所谓“多事之秋”。在生活起居上,应注意预防过凉、过寒,注意防寒保暖,尽量少用空调,经常开窗通风,尤其在晚上睡觉时,应在腹部盖上一层薄被,以防脾胃受寒。
滋阴润燥少辛辣
秋燥最易伤人体津液。建议多食蔬菜、水果等含有大量水分的食物,以补充人体的津液,防止自己在随后的日子里因为津气亏虚而患病。可以选择多吃点葡萄、蜂蜜、百合、莲子等清补之品,少吃韭菜、大蒜、葱、姜等辛辣煎炸的热性食物和调味品,尽量少吃寒凉食物,忌大量生食瓜果。对于脾胃虚寒者,尤其应该谨慎。
中医有“朝朝盐水,晚晚蜜汤”的说法。处暑后,早晨起来容易感觉口干、咽干,可以喝点淡盐水。早上喝淡盐水,洗肠又解毒,可润肠胃、通大便;晚上喝蜂蜜水,有助于美容养颜,并可补充各种微量元素,很适合在处暑时饮用。
常言道,“秋季进补,冬令打虎”。秋季食补以滋阴润燥为主,可选择乌骨鸡、猪肺、龟肉、燕窝、银耳、蜂蜜等。秋季适时进补,补充能量,为冬季做好储备。
药膳方面,如莲藕排骨汤(猪排骨500克,莲藕一段,水发海带200克,枸杞子20克等)能够补养脾胃、调养气血,适宜早秋时节食用;银耳红枣莲子汤(银耳10克,莲子6克,红枣10个)具有滋阴润肺、养胃生津、益气补脑的作用。
适当运动排湿热
处暑后,需改变夏季长时间在室内的习惯,可多安排些就地取材的运动,如扩胸运动、擦玻璃、远眺。适当进行户外运动,如快走、登山、打球等,以排除夏季郁积在体内的湿热,提高抵抗力,为即将到来的冬季奠定基础。
情绪平稳忌恼怒
立秋后,自然界出现一片秋风落叶的景象,人们易触景生情而产生悲伤的情绪,这不利于人体的健康。因此,处暑时要注意收敛神志,使神志安宁、情绪安静,切忌情绪大起大落,平时可通过听音乐、练习书法、钓鱼等方式以安神定志。
总之,谨记“处暑秋冻适增衣,重在养阴护阳气,早睡早起调情绪,气候变数湿热雨,登高练操除浊气,清热安神银耳蜜”,就能掌握处暑养生的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