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为阜新打CALL】新华社客户端报道:中国煤城阜新从“居有其所”到“安居乐居”)
阜新市的搬迁安置点。受访者供图
从八口人挤住在地面严重沉陷的破旧小屋,到搬进宽敞亮堂的楼房;从因为烟尘不敢开窗通风,到赶上好天气能在外面晾晒衣物……
在阜新市矸子山社区,55岁的周春梅一家的变化折射出阜新这座中国煤城之变。
阜新市位于中国辽宁省西北部,总人口193万,其中城市人口80万,是一座“因煤而立、因煤而兴”的资源型城市,至今已有100多年的煤炭开采历史。
阜新市多年的煤炭开采支撑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但同时也遗留下大片的棚户区、采煤沉陷区和需要修复的环境。
“你见过屋子里有裸露在外面的排水沟吗?”周春梅说,2011年以前,她家就住在采煤沉陷区内一间32平方米的小房子里。因为出现沉陷,屋外院子变高,屋内地面降低,下雨时经常发生雨水倒灌。周春梅一家没办法,只能在屋内挖一条沟用于排水。
周春梅告诉记者,她从1987年结婚后就与公婆同住在这个30多平方米的小房子内,最多时房子里挤着8口人。
改造前的阜新市棚户区。受访者供图
为改变这一状况,阜新市住房保障服务部部长刘伯惠说,一场涉及数十万人的“大搬迁”工作于2000年初在当地启动。
2000年,阜新市对采煤沉陷问题进行调研,2002年《阜新矿区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实施方案》获得批复。十余年来,采煤沉陷治理工程共建起300余座住宅楼,安置并受益居民4.4万户近13万人。
周春梅就是受益者之一。2011年,周春梅一家搬进了新建成的矸子山社区的楼房。通过补一定的差价,如今周春梅的房子足有70多平方米。“宽敞、亮堂,再也不用为下雨发愁了。”周春梅说。
与此同时,有“百里矿山、百里棚户”之称的阜新市还启动了棚户区改造工程。
“三口人住在不到20平方米的小屋里。夏天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冬天呼呼往里灌冷风。五六百人只有一个公共厕所,垃圾遍地,污水横流。”在阜新市海州露天矿工作了30多年的老矿工赵瑞兴回忆起住在棚户区的日子。
2005年3月,辽宁省政府下发了《全省城市集中连片棚户区改造实施方案》。阜新市政府根据这一文件,在2005年正式全面启动实施棚户区改造。
阜新市正在修建的安置点。受访者供图
2015年,赵瑞兴一家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楼房。赵瑞兴告诉记者:“刚搬到新家时,我几宿睡不着觉,乐得摸摸这儿,摸摸那儿,越看心里越敞亮。”
据介绍,到2018年底,阜新市完成棚户区改造22.2万户,新建安置小区1089万平方米。数十万居民从破烂不堪、拥挤污臭的棚户区搬进了设施齐全的新型社区。
改变的还有外部居住环境。在矸子山社区的东面,一片上百亩的公园内,很多居民正在散步。
几年前,这里还是成片的矸石山。阜新市政府花费9000多万元,将百余米高的矸石山进行平整,覆盖黄土绿化,建设了农田水利工程和护坡林工程。寸草不生的矸石山变成了百花齐放的绿色公园。
站在矸石山公园向下望,一排排新式楼房鳞次栉比,楼房间的小路上绿树成阴,老人们三三两两在阴凉处下着象棋……辽宁阜新,这个煤城正在百姓安居乐业中焕发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