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积极助力居家养老 我市现首家社区食堂)
3月28日11时刚过,循着社区食堂飘散的扑鼻香气,吴重光老人走向海州区西山街道双跃社区服务中心,他的可口午餐即将上桌。
这是我市首家实行标准化运营的社区食堂,主要面向辖区老年群体提供午间助餐服务,并以公益性、实用性、便利性取得广泛支持,收获一片点赞。
我市现有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约40万,居家养老仍属主流,如何解决部分有需求老人的一日三餐是大问题。显然,这家社区食堂的标本意义与探路价值都不容小觑。
追求优质低价
“老吴,坐这儿!”进门,先到的5位老人热情招呼年近七旬的吴重光。这顿饭是两菜一汤:干炸肉段、炒圆葱、冬瓜虾皮汤。与主食米饭一样不限量。
围桌聚餐,老人们边吃边聊。
有的夸奖菜品,“手握厨师证的大师傅掌勺,菜饭烂糊滋味足!”有的商量去向,“上午干家务,一会儿直接去楼上社区活动室打打牌,乐呵乐呵。”一句“明天想吃啥”的提问,马上引发更为热烈的讨论。
“想营造家庭氛围,食谱靠大家商量。考虑老人身体状况,少盐少糖保健康,有鱼有肉加营养。”双跃社区党委书记、主任白金霞告诉记者,吃得好、花得少是社区食堂首要目标,前者例如蔬菜尽量新鲜,剩余豆芽、豆角等常由社区工作人员按价购回;后者则是每餐每位老人收费8元,但求盈亏平衡。
双跃社区食堂工作日开门,实行电话订餐,也可免费送餐。试营业3个月来,将其作为午餐打卡地的辖区老人持续增多。“早点是牛奶鸡蛋,中午到食堂改善,晚上随便煮个面。
不用顿顿做饭挨累,也不用一天两顿中午硬挺或吃剩饭,方便又实惠!”综合利好给他们爱上这里的理由。
整合资源惠民
内外观察,谁也无法发现外表美观像饭店门脸、内部温馨似家庭餐厅的双跃社区食堂,原本是一间仓库。
去年冬季曾有商会为辖区老人送餐,“想让老人吃热乎饭”的白金霞,逐渐产生开办一家社区食堂的想法,看中了2014年新建社区楼外的平房仓库。拆墙、抹灰、贴瓷砖,前后不足一月,食堂雏形亮眼。
25平方米的双跃社区食堂,采用明厨亮灶开敞式设计,可容十余人的靠外就餐区域占地过半,内部清爽灶台上整齐摆放各种厨具。空调、冰箱、电饭锅……一众设备留有捐赠单位名号。白金霞说,由于所做的是民生实事,因此得到西山街道党工委和驻区单位的大力支持,“‘两代表一委员’、在职党员纷纷参与建设”。
工作人员兼职掌管收支、持有健康证的公益岗人员担任厨师、偶尔还能拿到商家赠菜的经验丰富志愿者负责采买,有了免费场地,通过以财政承担工资人员或志愿者管理、服务社区食堂的方式,双跃社区再解人力成本难题。
不仅如此,双跃社区食堂所用的米面油,迄今为止尚未花费一分钱,均来自社会各界的爱心捐赠,同样节省一项大宗开销。
助力居家养老
清华大学所做最新调查显示,在国内16座城市的老年人中,60%以上计划居家养老。
地处我市中心城区的双跃社区居民总数万余人,保守估算,常住老年人也已超过2000位。白金霞坦言,兼顾儿童、残疾人群体的社区食堂,基本定位还是助老服务,力争以此满足空巢老人等的午餐需求。“为居家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等,是居家养老的应有服务内容,我们在不断努力,办食堂是新尝试。”记者调查发现,以所见的双跃社区食堂餐食标准为例,如在其他经营场所,至少需要花费12元以上,且仅为商场餐厅等处的盒装份饭。按照白金霞的设想,即使无法长期获取免费食材,“社区食堂餐费也要低于10元,否则意义不大。”老龄化程度逐年加深的社会背景下,海州区、细河区目前均有社区酝酿开办食堂,以此丰富居家养老服务圈。“有房,正联系合适的公益岗人员,想从简单预备饺子、馄饨做起。”西山街道西山社区党支部书记、主任周泓说。
眼下,双跃社区食堂计划邀请更多老人前来用餐,同时欢迎老人的子女实地考察,扩大惠民服务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