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触“警”生情 情系人民 — — 阜新公安“警花” “警嫂”采访手记)
有这样一群普通却又特殊的女人,在工作和生活中,她们似乎属于两个不同的世界,却因为一个“警”字,连接成了一个整体。她们,就是警花和警嫂。前者,巾帼不让须眉,与男民警一样敢打敢拼,奋战在公安工作一线;后者,不畏苦涩辛劳,默默支持丈夫坚守岗位作奉献,撑起“后方”一片天。
警花与警嫂,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触“警”生情、生爱。警花,爱上的是人民警察这一职业;警嫂,爱上的是作为人民警察的丈夫。而这样的爱,最终都转化为对祖国、对人民的无比热爱!
在“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来临之际,让我们走近警花和警嫂,聆听她们讲述工作、生活的点点滴滴,分享她们爱与坚守的感人故事。
绽放在警营的铿锵玫瑰
提到海州公安分局平西派出所的户籍民警齐立新,辖区群众都赞不绝口。
在15年的户籍管理工作中,面对困难,齐立新始终站在群众的立场上考虑问题,以诚相待,主动服务,耐心沟通,化解难题,使群众真正感受到人民警察的亲和与温暖。
她曾忍着病痛,帮助单亲母亲找到离家出走的女儿;她曾连夜为丢失准考证的孩子开具户籍证明,使其顺利参加高考;在经过重病手术、身体还在恢复期的情况下,她毅然决然回到户籍工作岗位,继续战斗在一线;为了高质量完成工作任务,她放弃休息,加班加点,没有丝毫怨言……在她看来,只要心里装着群众,视群众如亲人,枯燥乏味的户籍窗口工作同样充满着精彩。
和齐立新一样, “80后”女警高如霞也是一名户籍民警。从警8年的她,怀着质朴之心,努力解决办事群众的“烦心事”,在小小的户籍窗口,努力让群众看到了警察最美的样子。
由于工作内容琐细,在彰武县公安局的办证大厅内,经常能够看到高如霞耐心地为办事群众答疑解惑的身影。为了让群众少跑冤枉路,她根据工作需要,印制了户籍事项办理提示单,方便群众随来随办,为办事群众省去了很多麻烦。在4年的时间里,她走遍了彰武县的24个乡镇,行程达1.9万多公里。
尽管工作占去了高如霞大部分的时间,但她从不为此抱怨。在她眼里,只要关乎群众利益,再小的事也是大事,再大的困难也必须克服。
张燕是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局的一名民警。作为服务窗口民警,张燕一直以来秉持着“出入有境,服务无境”的理念,坚持做到上班早一点、下班迟一点、微笑多一点、行动快一点,主动热情,态度诚恳,致力于办好每一件小事。
在出入境岗位工作的4年里,为了树立良好形象、保持良好坐姿,她患上了严重的腰间盘脱出,但她把硬板子绑在腰上坚持工作;因为中午要接待群众不能休息,她没接送过孩子上下学,连患病的孩子要求她中午陪一会儿的要求都不能满足。她用自己的坚守,为出入境窗口服务工作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警察与警嫂的角色转换
很多人说,嫁给警察,需要一定的勇气,警察嫁给警察,则需要双倍的勇气,因为成家后意味着常年的聚少离多,长期的理解与牺牲。对此,刘晓冰深有感触。
结婚多年,在保质保量完成各项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刘晓冰逼着自己定下了“优质高效”的工作要求。作为基层民警,刘晓冰的工作艰巨而繁琐,因此她边做边研究,总结经验、科学管理,以最优的效率确保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同时,她利用好各种时间“边角料”:趁着父母能有空闲帮忙照顾孩子的时间,把要做的工作提早做。这样便能利用“挤”出来的时间照顾孩子、照顾家庭。丈夫孟祥秋是一名派出所长,工作任务繁重,基本顾不上家,刘晓冰把家照顾好,孟祥秋在外执勤、接处警、处理案件无后顾之忧。尽管无数次独自面对生活的各种“意外”,但刘晓冰并不后悔,因为珍惜这个“特殊身份”,纵然辛苦,却也值得。
作为“双警家庭”,关于工作,徐军英与丈夫孙震有共同语言,能够相互理解支持,然而赶上任务来了,就得双双坚守岗位。每当这个时候,只能克服“小家”的困难来成全“大家”。
已经约定好拍婚纱照的时间,因为丈夫执勤、出警等原因一次次爽约、延后;心心念念的蜜月之旅因为加班执勤而不得不取消;尽管孕期反应强烈,在看到丈夫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时,一肚子的委屈瞬间变成了心疼……
谈到对“双警家庭”的理解,徐军英坦言,做警嫂不易,做“双警家庭”的警嫂就更加不易,需要更多的包容和理解,以及彼此默默的奉献。
英雄群体背后的坚强后盾
警察是和平年代里付出最多、牺牲最大的群体,他们用自己的艰苦付出为社会的平安作出了巨大贡献,这个英雄的群体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群众的认可。可在他们成绩的身后,是他们的妻子 — —“警嫂”的默默付出。
王敏是海州公安分局巡特警大队大队长庞爽的妻子,在与庞爽十余年的婚姻生活中,王敏深知,选择做警察的家属,就意味着奉献、付出,要为丈夫的工作当好坚强后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