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5月底,在省政府2019年度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考核中,我市成绩全省第一;全市农民工欠薪案件及时动态清零,案件数量、涉案人数和金额同比下降55.8%、56.6%、65.9%;累计1304人发放涉农创业担保贷款1.02亿元,认定创业带头人363人,带动就业1704人;截至去年12月底,办结各类欠薪案件42件,发现一起清零一起,为1137名农民工追回欠薪1930余万元……这些都得益于创新推出的六项举措。
创新建立农民工工资保证金保险保函制度。市人社局不断探索在全省率先推行“允许建设领域用保险保函替代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制度”。在原有以现金缴纳和银行保函担保作为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基础上,允许建设企业参加“农民工工资支付履约保证保险”,承保的保险公司向人社部门出具保险保函,一旦企业发生拖欠农民工工资行为,承保的保险公司会将拖欠的农民工工资拨付到人社部门专用账户,而参保企业只需支付相应的保费。
创新制定全市工资保证金统一调度制度。市人社局在全省率先建立了跨地区、跨行业、跨项目统一调度使用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制度。同一建设单位、同一施工企业,在同城、异地或不同建设项目缴存的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可以在全市范围内跨地区、跨行业、跨项目统一调度使用,有效解决了工程建设领域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目前,全市已累计跨地区、跨行业、跨项目调度农民工工资保证金67万元。
创新建立政府代为讨薪维权机制。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存量案件化解工作,市人社局全面核实化解历史存量欠薪案件,结合具体案件,采取政府先行垫付农民工工资,然后再向欠薪企业追偿。
创新拓宽帮扶农民工就业渠道。去年1月16日至18日,市人社局举办了大规模“迎新春就业创业大集”,针对返乡农民工,集中宣传就业创业政策,展示创新创业成果,提供几十家企业2000余个岗位,吸引了5000余名农民工参加,现场达成就业意向482人。之后又为解决疫情期间返乡农民工就近就地就业在全省率先下发文件,开发为期3个月的短期公益性岗位。截至去年8月底,各县(市)区已上岗1268人,其中兜底安置718名返乡农民工和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就业。此外,该局与全市多家媒体开办就业创业栏目,邀请优秀创业带头人、行业专家做客栏目,讲述特色种植、创富养殖、电商创业故事,引导返乡农民工留乡创业。
创新出台扶持农民工创业办法。去年3月16日,市人社局在全省率先出台了扶持市级创业孵化基地发展的暂行办法。对各类孵化载体给予70万——120万元补助和最高30万元奖励。目前,已实地核查通过了2家创业孵化基地,已为全市各类创业孵化载体215家入驻企业减免租金607.17万元。举办全市农民工创业创新大赛与“中国创翼”创业创新大赛辽宁选拔赛暨辽宁省创业扶贫成果展,展示创业扶贫成果60项,参加企业120家,现场签订投资、合作意向60余项(家)。
创新搭建农民工技能提升平台。为方便农民工提升技能,市人社局、农业农村局、振安区政府联合搭建了“智慧农业——云课堂”线上公益培训平台,组织专家线上授课,内容涵盖农业科学知识、创新创业孵化、惠农政策解读、三农服务、电商助农等课程。
此外,市人社局坚持每周汇报农民工工作进展情况,并广泛宣传《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还开通了农民工维权、司法救济“绿色通道”。热情解答全市劳动保障监察联动举报投诉平台、12333热线、8890平台等举报投诉,与多个职能部门联合打击工程建设领域违法行为,公开曝光4家存在重大违法行为的企业,将10家失信企业列入“黑名单”,将5户涉嫌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案件移送公安机关立案侦办,联合惩戒滥用讨薪名义讨要工程款等违法行为人,已提交法院开庭审理1人,刑事拘留2人,实现了“一点举报投诉、全市联动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