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百万尾褐牙鲆鱼苗“跃”入大海)
6月11日上午,东港市海盛渔港人头攒动。伴着凉爽的海风,我市将在东港獐岛附近海域生产性增殖放流5厘米以上褐牙鲆鱼苗360万尾,此次活动将一直持续至本月15日。
当日,码头上十余辆载有鱼苗的中型货车一字排开,二十余名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将装在氧气袋里的鱼苗从货车上搬运至放流渔船上。这些小鱼苗平均身长约5厘米,最长的约10厘米。鱼苗装船后,渔船立即驶向黄海北部海域放流现场。
相关负责人吕鹤介绍,此次增殖放流鱼苗全部由丹东市三家育苗场通过政府招标采购提供,所放鱼苗均经过辽宁省苗种管理局检疫检测合格,达到种质优良标准。“褐牙鲆鱼俗称牙片、偏口,是丹东近海海域的特产,其肉质细嫩,脂满味美易消化,故而深受消费者喜爱,这种鱼市场潜力很大,是营养价值极高的名贵海产鱼类,又是重要的海水增养殖鱼类之一。”吕鹤说,牙鲆为冷水性底栖鱼类,具有潜砂、洄游范围小等特性,多栖息在靠近沿岸水深20米至50米潮流畅通的海域,底质多为砂泥、砂石或岩礁地带。丹东沿岸海域极为优越的自然条件非常适宜牙鲆鱼栖息生长。
“上午到养鱼基地装鱼苗,然后直奔渔港。路上为了不让鱼苗缺氧、受惊,特意准备了氧气瓶,匀速开过来的。”负责运送鱼苗的司机说。
“这是我市连续第6年进行褐牙鲆增殖放流,总计增殖放流褐牙鲆苗1600万尾。”吕鹤说,通过增殖放流大幅度提高了自然海域中褐牙鲆种群数量,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渔民收入。为保证增殖放流效果,丹东市黄海北部褐牙鲆增殖放流活动将长期持续性进行。
“这些健康的鱼苗,一年之后就能长到1斤半多了,两年后即为成鱼,咱们丹东的老百姓就能吃到了。”当地渔民李福民说,牙鲆鱼育苗时间3个月左右,平均一条鱼苗的成本在8角钱左右。“两年后,成鱼一般有二三斤重,最大的可达十多斤重,丹东市场平均售价几十元一斤,而大连市场每斤售价高达百元以上。”采访中,几名当地渔民算了一笔账,成鱼后,按照目前丹东市场价每500克25元至40元计算,一般大小的成鱼将卖到100元左右,而一条大的成鱼可卖到400元以上。
“从生态环境及经济效益判断分析,褐牙鲆鱼属肉食性鱼类,其成体敌害较少,通过增殖放流增加自然种群数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维持生态环境稳定。”吕鹤介绍,近二三十年来,由于过度捕捞和环境污染,造成自然资源大幅度下降,严重破坏海洋生态平衡,通过增殖增加自然种群数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维持生态环境的稳定。另外,褐牙鲆因其味道鲜美,群众认知度非常高,市场上常供不应求,价格近年持续走高,按同等鱼类回捕率估算,其投入产出比高达1:15,经济效益前景十分乐观。 记者 邢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