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日晚8点钟,记者在体育馆广场看到,这里跳舞、打拳等“各路人马”热闹不已。和冬季臃肿的装扮不同,很多爱美的女士换上了轻薄亮丽的服装,为健身队伍带来一抹抹亮丽的风景。不光女士如此,舞蹈队内也不难看到身穿紧身塑形衣的“型男”。一位在单双杠旁边做引体向上和压腿的男子不时擦着额头上的汗,后来干脆脱下外套,只穿一件薄T恤锻炼……最近,江边、各大公园广场上这样挥汗如雨锻炼的市民多了起来,一些年轻人也早早脱下厚重的棉衣,露出脚踝或以似露非露的腰肢尽享春光。
俗话说,“春捂秋冻,不生杂病”。记者采访市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周颖了解到,初春时节不要过早减衣,要学会正确“春捂”,平衡好“风度”和“温度”,才能为一年的健康打下良好基础。《黄帝内经》记载,一年四季之中,大自然的阳气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如此循环往复。对应的气候特点是春温、夏热、秋凉、冬寒,阳气在运动变化的任何一个环节受阻,都会波及整体。周颖说,中医理论认为天人合一,即人体与大自然是一个息息相关、充满联系、密不可分的整体。正常状态下,人体的动态变化规律必须与大自然的变化规律相一致和同步,无论从养生还是治疗的角度看,人体的阴阳变化与大自然保持一致,都是十分重要的。
周颖介绍说,春天是阳气生发的季节,初生之阳如刚萌芽之幼苗,难以抵御早春的严寒,我们就要想办法使之祛寒就温,就好像北方农民春季种蔬菜要采用温室的道理一样。眼下,阳气渐升但阴寒未尽,尤其早春天气多变化,有时会出现“倒春寒”现象,因此防寒保暖不能疏忽。
“‘春捂’并非穿得越多越好,根据个体差异可适当调节。初春‘捂’住哪?三个重点部位不着凉尤为关键。”周颖说,“春捂”一是要特别注意背部保暖,背部保暖可预防寒气损伤“阳脉之海”——督脉,这里是一身阳气总汇处,背部保暖不受凉,能够减少感冒几率。第二个需要保暖的地方是腰腹部肚脐处。腰腹部是春捂的重要部位,人体阳气的根在肾,腰为肾之府,肾阳虚时会腰部酸软怕冷,经常尿频或精神容易困倦,腰腹部受凉可能导致消化不良和寒性腹泻。
“‘寒从足下生’,春季人体阳气生发,大地也在升阳,如果下肢和脚下穿得过于单薄,容易遭受风寒侵袭。”周颖说,脚下神经末梢丰富敏感,做好足部保暖才能让身体真正暖和,而且由于下身血液循环相对较差,尤其裸露了膝关节、踝关节,会不知不觉间让人感到酸胀不适等,久而久之容易引发关节炎,因此要特别注意下身保暖。还有爱美女性要格外警惕,初春要“风度”不要“温度”,可能会因着凉引发痛经、功能性子宫出血等妇科疾病。另外,做家长的注意不要过早给儿童脱棉衣,以免孩子伤风感冒。
动静结合、饮食合理、起居规律、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等,都是很重要的。周颖介绍说,春为肝气当令,补五脏应以养肝舒肝为主。在调节饮食方面,应少吃酸涩辛辣,多食甜味,适当多食蔬菜水果。在早睡早起的同时,注意适当运动,推荐快步走、慢跑、打太极拳等锻炼方式,既能增强心肺功能,增强机体适应能力和抗病能力,又能开阔心胸、气血流畅,以更充沛的精力工作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