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重症监护病房),一个医院里最让人揪心的科室。在这里,经常出现生离死别的场景。每到节假日,医院里病情比较轻的患者都回家了,而ICU的除夕夜却仍在满负荷运转。2月4日除夕夜,记者来到市中心医院ICU,探访这个被喻为“生命岛”的地方。
20时30分,辞旧迎新的鞭炮声在医院四周响起,ICU的走廊里却安静异常,十多位陪护家属都低着头,盯着各自的手机。在ICU里,有8名医护人员守护着患者,呼吸机、监护仪等器械工作的声音不绝于耳。“这里是最没有年味的地方。”ICU主任姜凯丽说,“忙起来就什么都忘了。” 在ICU里惟一能体现年味的,只有她办公桌上医院给值班人员送来的红包和旺旺大礼包。
“主任,上18度的(药)行吗?”“大床的药没了,用续吗?”不时有护士向姜凯丽请示。姜凯丽详细询问患者最新情况后,及时给出处置方案。患者的病情随时可能发生变化,姜凯丽一刻都不敢怠慢。她说:“不管多累,只要患者病情能好转,我们比什么都高兴。”由于多数患者因为病情原因无法活动,护士们要不断为他们进行调整,翻身、拍背、吸痰……
虽然电脑上能够显示每位患者每一项检查数据,但姜凯丽还是把这些信息以最简单明了的方式记在本子上,方便向家属交代病程和处置。患者家属每天有20分钟探视时间,除夕上午,姜凯丽逐一为家属详细交代病情,让他们安心一些。“一个患者(的病情)大约讲10分钟,差不多要连着讲了两个小时。”姜凯丽觉得以此在医生与家属之间建立信任,再累也是值得的。18时,ICU医护人员自掏腰包为守候在走廊的家属订了饺子。热气腾腾的饺子感动了所有患者家属。
21时,姜凯丽做好病程和处置记录,带记者又一次查看患者。“这位患者小脑出血,血压还特别高,需镇静镇痛,但是患者的痰又特别多,镇静了就不能咳痰,所以用药和药量需特别谨慎;这位患者91岁高龄,各脏器功能都已衰竭,这回是第三次入ICU了;这位患者有糖尿病、高血压,涉及真菌、细菌和病毒感染;这位患者87岁,肺功能特别差……”姜凯丽边查看每名患者的指标和用药,边向一旁的护理人员强调注意事项。
今年本不用值班的姜凯丽为了让同事多休息、有时间走亲戚,主动把除夕到正月初一的24小时班接了下来。这个除夕夜,已经是她连续第三次在ICU值班了。腊月二十九,姜凯丽给孩子洗了澡,除夕一早把新衣备好并嘱咐孩子穿上。听说妈妈要去值班,女儿哭了。这一幕让姜凯丽心酸,但她在家人和患者之间还是选择了后者。“上午,女儿打电话问我吃饭了没,我说忙着呢,就把电话挂了;12点多,丈夫问我吃饭了吗,(我们)也没说上几句话;这几年,一直是婆婆在照顾孩子,准备年夜饭。” 姜凯丽及ICU里值班的医护人员就是这样,带着无法与亲人团聚的遗憾,24小时日夜接力为患者的生命“守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