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4日(农历大年三十)凌晨4点,整个丹东还在睡梦中时,丹东市气象台预报员张旭和张浩楠已经开始工作了。冬天的早晨格外寒冷,雾是常见的天气现象,为了几小时后市民能及时收到天气信息和出行提醒,张旭和张浩楠不仅要采集各种数据,同时也要对能见度进行人工观测;半小时后,他们对外发出第一条天气信息。
当日早晨,记者沿着蜿蜒的小道,缓缓登高,徒步来到位于英华山上的丹东市气象台。此时,值班预报员张旭和张浩楠正在审看高空形势场和订正海洋预报平台。“天气随时在变,没有人可以百分之百地精准预报天气,但通过不断地对天气过程进行总结,我们的预报准确率也在逐步提高。”张旭从事气象预报工作9年了,用他的话说,天气瞬息万变,难以完全摸透它的脾气。对于预报员来说,每天要根据最新的监测信息,随时进行订正预报,及时发布预报预警信息。
“观云测天”,在许多人的想象中是一种浪漫的体验。但对基层气象员而言,却是日复一日的观测、发布预报、设备维护。有别于上班族的朝九晚五,气象预报员的工作时间是24小时“超长待机”——睡不了囫囵觉,失眠也是他们的职业病之一。对于天气预报出炉的全过程,张旭紧盯着电脑屏幕演示着说,首先要看上一时次的天气实况,记录一下最低气温和最高气温,如果有降水再看一下前一天的降水量。接下来,要观看高空形势场、地面图和云图以及当日数值预报,最后结合数值预报做出未来三天的天气预报。“预报结论与气象预报员的经验息息相关。特别是特殊天气比较难预报,因为不容易把握。”张旭说,值夜班对气象预报员来说是家常便饭,更别说节假日值班了。在每个24小时内,所有气象预报员都要轮流反复做以下工作:观测地面图和云图,对各种观测站的监测数据进行解算,之后形成自己的预报建议,然后经过会商,确定最后的预报方案……
“在遇到重大天气多发的时候,预报的频次要加密。特别是在应急情况多发的每年6月—9月,值夜班常常整夜不能合眼。”正在一旁做实况抄录的气象预报员张浩楠说,这是她参加工作以来第一次春节值班,越是节假日,气象预报员的神经绷得越紧。“我学的专业是大气科学,去年7月份参加工作的。”24岁的张浩楠说起参加工作以来的经历,她打开了话匣子,“印象最深的是去年8月汛期的一天晚上,当时我和前辈们一起值夜班,由于当晚出现多次强对流天气,天气情况较为复杂,大家一直绷紧弦工作通宵。”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为保障节假日期间的预报精细出炉,气象台几乎各个部门都安排了值班人手。像春节这样的假期,大部分气象预报员只能休息一半时间。“人手紧的时候,有人整个春节假期都在值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