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跟随市林业和草原局、市森防站的工作人员来到宽甸黄椅山疫情发生区,了解这里正在进行的松材线虫病除治工作。
在除治现场,堆放着疫木的树干、树枝,在当地森防站工作人员的操作下,这些疫木被放进专业粉碎设备进行粉碎,达到就地无害化处理的效果。
据市森防站站长李云波介绍,这是黄椅山疫木除治粉碎工作的第一阶段——对疫木清理和粉碎,随着这项工作的有序进展,宽甸及全市松材线虫病疫情已经得到了平稳控制。
据了解,我市松材线虫病感病树种为红松,松材线虫病相当于松树的癌症,主要通过媒介天牛传播。由于松材线虫虫体非常小,只能通过专业检测设备才能观察到,因此当携带松材线虫的媒介天牛取食健康松树时,就把病症传染到健康松树上。这种病致病力强,寄主死亡速度快,传播快,一旦发生,治理难度较大。
宽甸松材线虫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得益于林业部门早发现、早除治的有害生物防控机制,第一时间发现疫情,第一时间上报、防治。
去年,宽甸在开展秋季松材线虫病普查过程中,在该地发现了红松树枯死的情况。当地森防站第一时间现场取样,随即送往市森防站检测,结果显示有两个样本感染了松材线虫病。随后,宽甸对疫情再次排查,同时紧急上报疫情,另一方面,市森防站继续取样检测,并会同省林检局取样送往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林草防治总站鉴定,最终确认感染了松材线虫病。
为防止疫情扩散蔓延,宽甸立即封锁了疫区,落实管控措施,对疫点5千米以内松林全面封锁,并指定护林员昼夜巡逻,严禁寄主植物及枝体从林区运出。去年11月,宽甸上报的《宽甸满族自治县2018-2019年松材线虫病除治方案》得到了省林业和草原局的批复,宽甸立即开展了疫木除治设计和批复工作;今年1月11日,除治工作进行了再安排、再部署,以确保做到安全彻底,普查工作做到“一树不漏”。
1月18日15时许,记者在除治现场看到,工作人员将疫木的树干和树枝放进一台专业粉碎设备里,粉碎机内部有一个传送带式的压轮,当粉碎机启动,伴着设备的隆隆声,疫木被卷进设备,粉碎成粉末状,并从粉碎机的另一个端口喷出,集中收集到指定地点,进行无害化焚烧处理。
李云波告诉记者,这台设备是全省唯一一台疫木除治M16R型牵引式大功率松木粉碎机,“它可以将疫木粉碎成一厘米以下的木屑,处理效果理想。”他表示,完成疫木粉碎后,还将进行后续处理,相关部门将采取全天监控的方式防止疫情扩散。
采访了解到,黄椅山松材线虫病除治工作的第一阶段任务——疫木除治烧毁工作于1月13日正式开始,在当地森防站和监理公司技术人员的监督指导下,这项工作正在稳步进行中,截至21日下午,已清理粉碎疫木938株,完成年度除治任务。随后,有关部门还将对2000个新旧伐根进行打药覆膜培土消毒除害处理,计划4月20日结束;最后,将进行疫区松林媒介昆虫药剂防治,计划到今年7月中旬结束。
2018年,我市以松材线虫病防控为重点,着力抓好疫木除治、疫情监测、检疫监管、宣传培训等工作,加大了林业植物检疫案件的查处力度,不断提高林检人员履职能力,筑牢抵御外来林业有害生物入侵防线,确保了全市生态安全。2018年至2019年度,我市松材线虫病疫情发生面积共计1016亩,包括凤城市东汤镇、宽甸和振兴区。目前,宽甸和振兴区疫点分别清理了不同数量的感病枯死及濒死松树。
通过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松材线虫病防控责任体系,组织召开松材线虫病防控工作会议,下发相关建议通知等,我市科学除治、严管疫木的松材线虫病除治工作有序进行。全市立足《鸭绿江流域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体系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进一步完善了全市森防检疫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建立快速信息采集、传递、处理和决策反馈系统,推动了林业有害生物全方位监测、有效防御体系建设。先后购置了照相机、摄像机、传真机、执法记录仪等相关检疫执法设备,保障现场调查取证能力;为各县(市)森防站配备了专用设备,提高了对松木及其制品的松材线虫病鉴定能力和松林病死树监测能力。严格检疫执法,开展专项排查行动,加强联合执法、保障松林生态安全,为下一步我市做好检疫性有害生物监控阻截、强化市场监督管理,规范木材经营市场,保障生态安全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