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4日上午,辽东学院农学院会议室里,一只只浑身毛茸茸、黄黑相间的熊蜂成了主角,备受关注。当天,辽东学院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一家农企签订合作协议,建立产学研基地,双方约定由辽东学院传授熊蜂授粉技术,让丹东熊蜂飞进内蒙古大草原。
小小熊蜂作用大
“西红柿最自然的授粉方式就是由蜂授粉。”1月15日,在辽东学院农学院蜜蜂研究所的试验蜂场,顺着工作人员的指引,记者发现了很多黄黑相间的熊蜂在花间飞舞,小小的身影在一垄垄西红柿田地里尽职尽责地忙碌着。
这些小家伙就是辽东学院自主培育的熊蜂,别看个头小,干活却很卖力,一分钟能完成20朵花的授粉工作,且授粉完全。在一个花蕊上,熊蜂可以旋转360度,保证花蕊每一个地方都能授到粉,“经过它授粉的西红柿均匀饱满,通透明亮,畸形果的比例大大降低,个头也要稍微大一些。”
培育出这批熊蜂的是辽东学院农学院蜜蜂研究所所长王星博士和他的团队。王星是辽宁省研究熊蜂繁育并获得成功的第一人,手握熊蜂培育相关技术的6个专利。王星告诉记者,在丹东本地培育的熊蜂不仅耐寒,阴冷天气仍可正常出巢,而且丹东本地培育的熊蜂有较长的喙,适合为蓝莓、草莓、西红柿等深花冠作物授粉。“如今我们培育的熊蜂已经在东北地区站稳了脚跟,吉林、黑龙江很多地方的设施农业使用的都是丹东自主培育的熊蜂。”
打破进口熊蜂技术垄断
一段时间以来,熊蜂授粉这一技术一直被国外垄断。1987年,欧洲率先掌握了熊蜂培育技术,并向全球独家销售。然而这些进口熊蜂并非全无缺点,首先价格比较贵,而且要提前两个月订货,还要进行报关、检疫等,熊蜂虽能空运来,但经常与花期碰不上:花开了熊蜂没来,错过花期,果农着急;熊蜂来了花却没开,熊蜂的生命力在等待中逐渐减弱,授粉能力下降,果农更急。另外,果农不懂如何养熊蜂,如果熊蜂出现问题,没有专家帮忙解决,难以达到预期授粉效果。就算厂家愿意再次发货,运输过程也需要时间,肯定会耽误花期。
为了破解这一技术难题,上世纪90年代初北京蜂蜜研究所曾以高价购买过百余只熊蜂做科研项目,那段时间农学博士王星正在北京蜜蜂研究所进修,于是王星便参与到项目的研究中。
对蜜蜂的热爱及研究兴趣,再加上老师的指点,让王星很快掌握了基本操作技能,利用国外熊蜂成功育种出熊蜂,这也为他后来的熊蜂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让王星不曾想到的是,他对蜜蜂的执着与坚持,竟持续了近三十年之久。
本土熊蜂取代进口熊蜂
在辽东学院任职期间,王星了解到最早的熊蜂源于欧洲野生蜂种,当地的气候环境使得熊蜂耐寒,阴冷天气仍可正常出巢。王星心中产生了一个奇想:我们辽东地区有没有类似的熊蜂种类?
带着这个问题,2013年,王星带领着考察团队对辽东地区的野生熊蜂种质资源进行全面摸底,共捕捉到野生熊蜂近三千只,采集野生熊蜂蜂王,在熊蜂成群后试验为温室作物授粉,根据授粉效果、熊蜂日工作时间、访花频率、携粉量,他和团队终于找到了一种熊蜂能达到进口熊蜂的水平。
“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王星给记者算了一笔经济账,熊蜂进口价格在400元/箱,如果用本土熊蜂代替进口,每群至少降低成本50元,熊蜂为农作物授粉增产幅度按10~30%算,每亩至少可增收1000元以上。
如何实现野生熊蜂的人工培育,成为第二个难题。王星向学校申请了一间不足5平方米大的办公室作为培育室,为调节合适的温度,他还从自家运来一台空调,用了一年时间,成功繁育出熊蜂。
繁育虽然成功了,但它们的工作能力如何?这一切还是未知数。2014年春节期间,王星与辽东学院农学院院长、丹东蓝莓协会会长黄国徽商量后,带着他繁育的熊蜂到位于五龙背的一家蓝莓温室大棚进行试验。熊蜂飞进大棚后,王星也没闲着,每天早上7点进棚,每个棚每半小时要记录温湿度变化和蜂的进出数量、授粉率等数据,直到晚上4点落棚。如此坚持了一个多月,直至授粉过程全部完毕,王星悬着的心才落下。
如今,辽东学院建立起东北地区首家熊蜂繁育中心,年产授粉熊蜂5000箱,蜂王2万只,打破了东北地区授粉熊蜂完全依赖进口的现状,成为东北地区蜜蜂授粉行业的先驱者。
“将来,丹东熊蜂将成为继草莓、蓝莓的另一农特产品牌。”王星告诉记者,如今丹东熊蜂闯出了名堂,众多农户在使用熊蜂过程中遇到疑惑及难点问题,王星都会现场指导、现场解答,他说:“我们就像勤劳的蜜蜂一样,忙碌在田间地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