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市中心医院ICU主任姜凯丽
姜凯丽,市中心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主任,副主任医师,2010年毕业于军事医学科学院附属医院重症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2010年至今,在市中心医院重症监护病房工作。先后发表《去甲肾上腺素联合艾司洛尔对脓毒症休克患者的效果观察》、《咪达唑仑与丙泊酚进行镇静镇痛治疗机械通气重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应用咪达唑仑治疗非心脏大手术患者苏醒期及术后谵妄的治疗分析》等国家级专业论文三篇。担任辽宁省细胞生物学学会心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理事。被市中心医院评为“十佳医生”、“三星级医生”。擅长各种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与治疗。
1月9日10时30分,一位急性左心衰患者正在重症监护病房(ICU)接受抢救。病房外的气氛十分压抑,十多位家属正焦急地在等待消息,其中一位女性家属瘫坐在地上,泣不成声……在重症监护病房(ICU),类似的撕心裂肺般的生离死别场景随时都在上演。这里是随时准备跟死神开战的地方。经抢救,急性左心衰患者的生命体征逐渐稳定。
生死之间隔着一个ICU
在ICU里,充斥着粗重又费力的呼吸声、浓痰卡在气道里的呛咳声以及监护仪器的滴答声……这里便是姜凯丽倾尽心力工作的地方,被称作是“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
姜凯丽是市中心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主任。ICU收治全院最急、危、重症的患者,他们时刻游走在死亡边缘,极小的感染都可能夺取他们的生命。即便是在接受采访时,姜凯丽办公室的门始终保持敞开的状态,她要随时关注是否有突发状况,是否有同事唤她去抢救患者。
监护仪器的报警声此起彼伏、昼夜不灭的灯光和医护人员忙碌的身影,这些姜凯丽早已习以为常。作为一名ICU医生,她深爱着自己的工作。“ICU在医院中的地位,相当于部队中的特种兵。在这里照顾一个患者的工作量,相当于普通病房照顾10个人。” 工作8年,即使再累,姜凯丽仍保持着当初选择专业时的热情。她之所以在考研时选择重症医学专业,是因为这项专业更富挑战性。“专科是治病的,而ICU是救命的”,姜凯丽说这是ICU与其他科室最大的不同。从来没有一个地方像ICU这样离死亡如此之近,正所谓“生死之间隔着一个ICU。”
与死神赛跑争分夺秒
刚抢救完毕的急性左心衰患者,是当天一早突然发病的,此前她一直在接受消炎治疗。患者被送到ICU后,姜凯丽迅速评估病情,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调整心功能。“每一个重患,留给我们的时间都很短,必须分秒必争,有的放矢,否则(患者)就有生命危险。”姜凯丽说。
今天有一位患者就可以准备出院了,这是她住进ICU的第103天。时隔百日后,姜凯丽对他刚被送来时的情景仍记忆犹新。这位患者在外地接受了二次甲状腺癌手术,术后多脏器功能衰竭,并发急性大面积脑梗、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重度感染,送进ICU是在2018年10月6日的晚上。当晚患者深度昏迷、持续高热、低血压、重度双下肢水肿,血糖指标高得超出了仪器可测量的上限、随时可能脱落的血栓……无论哪一项,都可以随时要了她的命。
情况危急,姜凯丽果断采取抢救措施:机械通气,低温治疗,强化胰岛素治疗,激素替代治疗,抗感染,抗凝……ICU的常规配备是2个注射泵加1个输液泵。然而在当晚的抢救过程中,6道泵同时给药仍不够用。抢救患者就是争分夺秒地与死神赛跑,用药必须迅速,药量务必准确。对于患者血糖指标超出高限,姜凯丽立即采取胰岛素强化治疗,并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为使用药剂量精准无误,她每隔一小时便为患者监测一次血糖。抗凝药物的用量同样不好把握,姜凯丽用“抠”这个字眼来形容药量的增与减。药量小,达不到抗凝效果;药量大,或引发出血风险。“药片本身很小,必须八分之一地增减,直到达到最适合患者的剂量。”
头半个月,姜凯丽带领科室医护人员随时做好抢救的准备。护士24小时守在患者床旁;医生定时巡视,有情况随时处置,大型的抢救就达4次之多。经过103天的救治,患者慢慢恢复了意识,虽然失语,但可以通过握手表达意愿,可以正常咳痰。1月2日的复查结果显示,患者双下肢血栓已经消失。“他的气管是切开的,把套管封上就可以回家了。”姜凯丽说,这样重患能活下来真是个奇迹。
有一丝希望都不能放弃
采访前一日,有患者来看望姜凯丽,感谢救命之恩。这位患者今年66岁,在外地接受肠梗阻手术后第8天,术区感染、溃烂,被家人带回丹东,送到ICU时处于昏迷状态,全身插满各种管道,生命体征需要仪器或药物才能维持。
揭开覆盖在术区的纱布,映入医护人员眼帘的情景可谓“触目惊心”,术区感染范围已波及双大腿,有经验的姜凯丽知道腹部这一大片皮肤都保不住了。果不其然,15天后患者腹部溃烂面积达30×20厘米,溃烂处的皮肤全都发黑,最后只剩下一层薄薄的筋膜包裹着腹腔。姜凯丽为患者进行综合治疗,调整呼吸机、补液、抗感染、营养支持等等。随后医护人员每天不计次数地为其换药,清理坏死组织。因为患者造瘘口周围的皮肤也都溃烂了,所以排出的粪便都排在术区里,每次换药医护人员都须彻底将排泄物清理干净,然后消毒、换药,这个过程中带多层口罩仍无法抵制刺鼻的味道。经1个半月悉心救治,患者感染范围得到控制,伤口边缘长出了新的肉芽组织,状态慢慢好转,神志逐渐恢复了。“当时我能感觉到自己活不了了”患者回想起那一段经历时感慨道,如今自己已出院两个多月,术区恢复得非常好。
只要有一点点希望,姜凯丽都不愿放弃,定要把病人的生命从死神手中夺回来。“我多付出一分,患者就多一分活下去的希望。让患者活下来,是我最大的动力。”2017年5月,患者王女士将一面印有“家一样的温暖,家人般的呵护”的锦旗送给姜凯丽。王女士说,虽然父亲已经去世了,但医护人员对病危父亲从不放弃、始终拼尽全力进行抢救的情景,让她非常感动。
生命无价 医者无我
市中心医院ICU团队,由一支临床经验丰富的医护工作者组成,拥有丰富的抢救和诊治经验,10名医生中有6位是“80后”。作为科室主任,姜凯丽注重医务人员业务水平的提升:每周组织人员学习;每天查房时讨论病情;有外出学习的机会,她都积极为科室医务人员争取。
对患者,姜凯丽投入热情与精力与死神拼搏;对同事,她积极争取学习机会。无愧于患者和同事的她,却对8岁的女儿充满了自责和歉意。姜凯丽是一名“80后”妈妈,为了救治重患经常要加班,几乎无暇顾及家人,加之丈夫经常因公出差,她迫于无奈,只能将女儿托付给邻居和其他家长帮忙接送。女儿曾对姜凯丽说,她最爱吃医院的盒饭。“我知道,她这是希望我能带她来医院,跟我一起值班。只要我在她身边,她就非常开心……”说罢,姜凯丽眼圈一红,泪水在眼眶里打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