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丹东工匠’队伍建设,积极引导在外丹东籍企业家返乡发展。”在1月8日下午“两会”分组审议和讨论中,《政府工作报告》里的这段话引起很多代表和委员的共鸣,围绕人才话题,大家纷纷发表意见和建议。
魏炟委员认为,丹东要引进高素质人才,优化用人环境是关键。科技创新是实现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也是高素质人才引流的必要条件。要通过规划引导和政策支持,优化丹东产业布局配置,实现特色产业的快速发展,形成科技产业园和创业空间孵化器共同发展的新格局。以此为基础,吸引丹东在外优秀人才回乡,形成以创业空间为窗口、孵化器为基地、产业园为落地生根区域的良性发展模式。“有了好的科技创新环境,让青年才俊觉得有用武之地,能大展拳脚,才会有更多的人才来到丹东。”魏炟说。
“不仅要考虑如何吸引人才,还包括如何留住人才。”陈智委员认为,造成丹东人才流失的因素主要包括:一是个人原因,寻求更好的工作环境或氛围;二是思想观念束缚,人才管理机制僵化,评价导向有缺陷;三是收入差距等。针对这些症结,丹东应加快建立人才流失风险预警机制,借鉴西部省份经验,对全市人才进行地毯式摸底,掌握人才的结构和分布,建立人才信息数据库,对重点人才、关键人才实行动态监测。深化人事制度供给侧改革,解决体制机制滞后、评价机制不健全等难点问题。将人才作为最重要的经济资源,建立长效机制,留住人才、用好现有人才,形成良性有效的循环制度。另外,还要完善薪酬激励机制,依靠待遇留人、事业留人,调动人才积极性,提高应用型技术骨干人才待遇,体现知识与劳动价值。
民盟丹东市委提出,我市虽然在人才引进方面做了大量的努力,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存在许多短板,比如城市规模较小、经济总量和工资水平偏低、对人才吸引力不大;投资创业及就业环境仍需改善;引进人才的政策仍需放宽等。推动丹东市人才战略性发展,建议从三方面着手。一是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结合丹东实际,制定、更新重点产业紧缺人才需求目录,根据目录定向引进人才。降低各类门槛,不拘一格争取人才,优先吸引本地人才回乡。二是进一步推出优惠政策,提高城市内在吸引力。通过多种方式,优先解决引进人才及家属的居住问题,在财政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考虑提供公租房、租房买房补助、生活性补贴或适当的安家补助费,解决人才后顾之忧。在教育、医疗政策等方面,对引进的人才进行适当倾斜。第三,进一步优化就业环境,拓宽人才发展渠道。构建企业与人才的对接平台,积极向企业推荐对口的专业人才。鼓励人才创新创业,减免初期创业税费,提供一定额度帮扶补贴。同时,鼓励和加强人才培养工作,逐渐提高我市人才质量。
陈丹代表认为,人才队伍建设不仅是指引进培育高学历人才,有着熟练操作和经验的技术型人才也是人才队伍建设的关键一环。目前,我市民营企业比重很大,技工培训相对滞后。建议由市总工会或其他部门组建丹东市技协小组,如钳工组、电工组等,加强培训、交流和学习,帮助企业培养技术过硬的一线技术工人。扶持有资质的培训机构,免费组织技工培训,与企业联手推动“丹东工匠”队伍建设跟上时代的发展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