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鸭绿江街道果园沟社区,有个小伙儿名叫宫强,他身有残疾,却靠着拼搏和努力踏上了田径场,且取得了优秀的成绩。10月25日,记者来到宫强家中,了解他的成长过程。
一定要学会自己走路
宫强是1991年生人,家中独子。他的母亲邹运珍说,宫强是早产儿,7个月时就出生了。“他刚出生时,没有眼毛、指甲,特别瘦,浑身上下只有头能够慢慢转动。6个半月时,他被确诊为脑瘫。”邹运珍想起小时候的儿子,仍然很心疼。
然而,少年的宫强表现得十分坚强。因为身体平衡不好,宫强比同龄孩子学步晚。7岁前他都在妈妈怀里,每一口饭都需要妈妈喂。“8岁开始学步时,他连站立都成问题,站起来就栽倒,成天摔得鼻青脸肿。可是,这孩子从来不哭,跌倒了,爬起来继续往前迈步。”邹运珍说。因为要锻炼孩子的自理能力,即使宫强有时脸都摔破了皮,她也很少上前搀扶。一次,宫强从地上爬起来后,看到邹运珍正在抹眼泪,不解地问:“妈妈,你哭了?”邹运珍一边擦眼泪一边鼓励宫强:“妈妈没哭,我儿子这样坚强,妈妈高兴。孩子,一定要学会自己走路,这样的苦你必须吃!”小宫强懵懂地点头。
遇上热心人
宫强在不计其数的跌倒后学会了走路,并在妈妈的陪伴下读完了小学和初中。让邹运珍夫妇欣慰的是,尽管宫强走路蹒跚,甚至不能自己吃饭,不会自己上厕所,但是,他的文化课成绩却一直不错。
2009年,宫强在丹东市第十四中学初中毕业后,在父母的安排下,来到姑姑家的超市工作。一天,一位出租车司机进超市买矿泉水,与宫强闲聊中,了解到宫强的情况。他对宫强说,他的孩子也身有残疾,被他送到了一所省里训练残疾人的体育学校,并告诉宫强,如果愿意去,他可以引荐。
让宫强和父母没有想到的是,与那位出租车司机相遇的第3天,体育学校的3位教练便来到了丹东,找到宫强工作的超市。考察了宫强身体各方面条件后,当即拍板接收宫强为学员。
坚持训练屡获佳绩
在体育运动学校培训期间,宫强个性中的坚强表现得淋漓尽致。训练强度大,每天4点30分就要起床进行一个半小时的训练,每天上下午,还要进行各两个小时的跑步以及各项技能训练。经过几天超强度的训练,宫强出现了跟腱拉伤等伤病。在打给妈妈的电话中,宫强却始终没说伤情和痛苦。他告诉妈妈,再过几个月,他就可以代表丹东参加省残疾人运动会了,他要争取一个好成绩。
2010年7月,辽宁省第十一届残疾人运动会开幕,宫强代表丹东出赛。宫强参赛的项目是男子(T36级)(T36级为二级脑残鉴别认定)田径100米、200米、400米,他的成绩出乎所有人预料,3个项目的比赛,宫强均打破了辽宁省残疾人运动会纪录。
宫强取得的成绩,打开了他走向更高级别运动会的参赛之路。2011年,全国第八届残疾人运动会;2013年,中国残疾人田径公开赛暨IPC田径大奖赛;2014年仁川亚残运会;2015年全国第九届残疾人运动会……宫强在这些高级别的赛事上成绩斐然。其中,在中国残疾人田径公开赛暨IPC田径大奖赛上,他获得了男子(T36级)田径400米银牌;在仁川亚残运会上,获得男子(T36级)田径800米银牌;在全国第九届残疾人运动会上,斩获男子(T36级)田径800米金牌。
在宫强的家中,邹运珍拿出了宫强获得的奖牌和获奖证书。记者数了一下,各种奖牌加在一起有22块。邹运珍告诉记者,自从宫强走上了田径场,性格变得开朗、自信,各个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目前,宫强正在积极训练,准备迎接更高级别的大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