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作为人社部驻山西省天镇县扶贫工作队的一员,俞贺楠已经在该县薛牛坊村工作两年半了。出生在沈阳市铁西区,父母都是下岗工人,曾经父亲凭手艺打工供他读书,如今他到国家级贫困县担任第一书记,为了忠孝两全,他带病重父亲一同驻村,感动了当地干部群众。2020年10月,俞贺楠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奖贡献奖”。近日,他又作为候选人参评“感动中国2020”活动。今天,就让我们来认识一下这位来自沈阳的“博士书记”。
同吃同住同劳动,“博士书记”进村先过语言关
俞贺楠,从小在沈阳铁西长大,2003年考入辽宁大学,2007本科毕业后到北京继续求学,现从事劳动和社会保障领域的研究工作。2018年9月,人社部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博士、副研究员俞贺楠主动请缨,到天镇县薛牛坊村担任第一书记。
一个东北的博士,来到一个海拔1000多米的小村子,克服吃住条件差尚且不提,语言关对他来说才是最大难题。他告诉记者:“刚进村时,每次去村民家了解情况,我都要带上村干部,不然实在听不懂村民说话。”于是,俞贺楠主动帮村里老人挑水、买药送药、申请低保,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经过几个月的“听力练习”,他不仅克服了语言关,还融入农村生活中,乡亲们都亲切地称呼他“博士书记”,他也成了乡亲们眼里的好“后生”。
跑工厂落项目,产业扶贫是脱贫根本之策
薛牛坊村地处天镇县南端,到2018年时,全村641口人中仍有建档立卡贫困户461人。俞贺楠深知,产业扶贫是实现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于是,他通过走访,发现村里很多妇女有手工缝衣的技能,但都赋闲在家,怎么把“手艺活”变成致富“金钥匙”,俞贺楠动起了脑筋。他跑北京、去河北,对接当地服装、毛绒玩具加工企业,发现有加工需求后,多方联系,争取到15万元帮扶资金,在村里建起了“人社扶贫车间”。经过严格培训,车间吸纳村里有缝纫技能的20多位妇女就近就业,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全家脱贫。贫困户汪慧玉说:“2019年,我在扶贫车间打工3个多月挣了3600元,2020年又在服装厂加工服装,每天能挣30多元。”
土特产“链”上互联网,确保稳定脱贫不返贫
为确保村民稳定脱贫不返贫,俞贺楠又紧盯持续增收关键点,想招数、做尝试,全力巩固脱贫成果。为让乡亲们的土特产品“链”上互联网,俞贺楠在人社部“实名农户”电子商务平台上为薛牛坊村开设了两个网店,并积极为薛牛坊村农产品“代言”,通过电商培训、直播带货等方式,拉动土特产品快速销售。为了调动村民种养积极性,他又拿出人社部第一书记工作经费,贴补农民种植和养殖。补贴小部分,村民出大部分。“村民们出了资,就会用心养,补得太多容易不珍惜。”这种方式有效激发了村民从事种养的积极性,使全村在脱贫摘帽的路上有了“稳得住”的底气。
带病重父亲驻村,孝老和帮扶“两不误”
从京城到乡村,签上名字,就等于立下了军令状。村里产业发展起来了,群众精神生活富足了,小康的蓝图越来越清晰了。在一次考察村里红芸豆收成时,俞贺楠崴了脚,做了韧带修复手术,2020年春天,他出院后,母亲却被确诊为肺癌晚期,父亲又患脑梗塞14年、不能完全自理。这给作为独生子女的俞贺楠出了一道难题,但他的“解题方式”感天动地,直接带病重父母驻村,这样就可以做到孝老和帮扶“两不误”。
俞贺楠告诉记者:“父母都是下岗工人,为了供我读书,一直打工赚钱。父亲累病了,生活不能完全自理。我的妻子在北京一家企业上班,四岁半的儿子还需要妻子带。所以,照顾父母的担子自然落在我身上。当时很多村民让我把老人从老家接到天镇,他们说,俞书记爸妈就是我们爸妈,我们一起给老人养老。”俞贺楠用自己的行动感动了村民,村民也把这些感谢回馈给他。去年,俞贺楠母亲去世后,他的父亲一直跟在儿子身边。
始终心系家乡,愿为沈阳社会保障做贡献
短短两年多的时间,薛牛坊村贫困发生率由2018年的70.04%下降到0.47%,实现整村脱贫。对此,俞贺楠说:“我家是城市的,工作也是搞政策研究,我觉得只有亲身深入贫困农村,才能真正了解社会,更好开展工作。”目前,他第一书记两年任期已满,但按照统一要求,还要延期一段时间。“我想再多做点事情,多帮帮乡亲们,为乡村振兴出一把力!”
其实,自2007年离家进京求学至今,俞贺楠始终不忘家乡。他说:“我的亲人都在沈阳,我也经常回家,每次都能感受到沈阳的发展与变化。当初,我考大学选择社会保障专业,并不了解这个学科到底学什么,只知道父母下岗,生活不易,我要通过学习,让更多人享受到公平的社会保障待遇。”如今,俞贺楠经常回沈做调研,进行学术研究,他还计划与东北大学、辽宁大学等高校建立更密切的联系与合作,将来为家乡建设出力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