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海城市东四管理区壮大村级经济 实现强村富民)
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发展,实现强村富民,东四管理区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有效途径,通过健全工作机制、盘活集体资产资源、用活涉农政策资金、加快产业结构调整、鼓励创办集体经济实体等措施,使村级集体经济呈现了高效化、多元化发展的新格局。
第一、多措并举,盘活土地资源。一是盘活闲置学校、老村部、坑塘、公共场地等集体资产7处,通过承包、租赁、合作、有偿转让等方式加以开发利用,变存量为增量,增加集体收入近百万元;二是通过开展土地确权,全区共新整理出土地2400多亩,各村本着公开、透明的原则进行竞标出租、仅此一项村集体收入180多万元;三是通过土地流转盘活现有资源,积极推进农村土地资源向产业发展集中,形成整体功能较强的农业区;四是充分发挥村位优势,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活动,通过高铁新区规划建设、项目征地、工程占地等增加村级收入50多万元,今年以来新上项目7个,有力推进了村级经济发展。
第二、三产融合,调整产业结构。管理区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积极探索“三产”业融合发展新路径。立足村位优势,积极打造“一村一品”产业模式。一是以黑果花楸产业为特色品牌,大力发展功能农业。富康源黑果花楸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是国内最大的黑果花楸种植和原料供应基地,初步形成了集育苗、种植、加工和研发为一体的产业链。在其示范带动下,全区有300多户村民参与了黑果花楸种苗培育和种植。同时,带动了其它经济作物迅猛发展,以双龙村为代表的水飞蓟种植增加到了6000多亩;二是大力发展佳鑫牧业为龙头的生态养殖业。佳鑫牧业建立了“基地+牧场+奶吧+观光旅游”的经营模式,是一个集种植、养殖、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绿色、生态、循环产业项目,产品绿澳巴氏鲜奶深受市场认可。在其示范引领下,全区养殖业迅猛发展,有100多家农户加盟入社;全区涌现了世富种猪、大威养牛和以李佐东为代表的20多个禽畜养殖专业合作社,养殖户已发展到400多户,家禽养殖200多万只;生猪存栏量25000多头;牛2000多头;羊3000多只;三是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全区蔬果大棚已达6000多亩,2500多栋;并成立了矣松为代表的10多家生产合作社,真正形成了育、产、销一条龙产业链;四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广盛食品开发出三十多个品种的风味食品;其伦等十余家东四散白畅销东北地区,为村级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三、创新载体,强化服务管理。管理区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增强基层党组织服务能力的重要举措,积极探索基层党建与村级经济发展有机融合的有效途径。一是积极推进“1+6”党建项目,充分发挥党员“能人带动”作用,全面提升引领群众致富的能力,积极开展精准扶贫、传授农业技术、提供致富信息、帮助生产贷款、安排村民就业等服务,项目实施以来,党员累计帮助群众解决大事小情200多件,服务群众1000多人次,安排困难村民就业20多人,帮扶金额30万多元,50多户贫困户走上了致富路;二是管理区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通过各种方式对农村实用型人才进行学习培训,开办各类专业技术培训班4期、聘请农技专家讲座2次、举办农技经验交流会2次、组织专业大户到发达地区考察学习3次、发放科普书籍2000多册;充分发挥远程教育、微信平台等媒体作用,转发有关养殖、种植等农业生产技术方面的经验做法;安排了懂经营、善管理、作风硬的机关干部负责包村工作,经常深入各村各户走访调研,虚心征求广大村民意见建议,积极为村级经济发展建言献策,引导党员干部和广大村民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理念,拓宽视野,挖掘优势,使农民的科普知识和农技水平不断提高;三是红旗村积极探索“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新模式,在全区率先创建了集体合作社,通过盘活土地资源,将集体400亩土地建成了200多栋现代化的蔬果大棚,着力打造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和乡村采摘园,这一举措不仅使村民得到了实惠,而且壮大了村级经济。在该村带动下,全区成立了大二村等10多家农业合作社,形成了产购销一条龙产业链,为村级经济发展,农民致富开辟了一条有效途径;四是建立了村级考核管理的长效机制,并纳入村干部工作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严格执行“四议一审两公开”制度,充分发挥村监会作用,着力加强了“三资”清理,建立了管理台帐,防止了集体资产流失,节约了各项经费支出,实现了集体经济的资产积累,确保了村集体经济健康稳步发展。
第四、筹措资金,完善基础设施。管理区本着自筹资金和争取项目资金相结合的原则,全力打造卫生净化、环境美化、道路硬化、村庄亮化、村街文化工程。投资200多万元,用于乡村硬化、亮化、美化和文化建设。又争取垃圾专项分类资金65万元;争取美丽乡村专项资金100万元;争取农田作业路、黑色路面大修改造资金750万元,使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人们幸福生活指数不断提升。
通过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使13个行政村年集体收入全部达到5万元以上,其中有4个村达到10万元以上,有5个村达到20万元以上。村级集体经济综合实力稳中有升,农民就业和收入向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