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七点的凌河区街头,早点摊的热气还没散尽,张阿姨已经熟练地打开手机,对着共享单车扫了码。“骑到早市儿才一块多,比打车省七块多呢!”她脚下的车轮碾过晨光,身后跟着一串同样扫码出发的上班族——这是锦州时隔六年后,再次被共享单车的车轮唤醒的清晨。
六年前,第一批共享单车短暂登陆锦州时,曾被出租车司机集体抵制。“抢了饭碗”的抗议声中,这些带着新鲜气息的两轮车很快消失在街头。但这六年里,锦州人没少羡慕邻居:葫芦岛的海滨路上,游客骑着单车看日落;沈阳的地铁口,成排的共享单车接驳着早晚高峰。夹在中间的锦州,像个被落下的孩子,眼看着周边城市的出行版图不断更新,自己却守着“打车2公里6元,通勤一天30元”的旧账本。
如今,凌河区的共享单车用实实在在的价格差,撕开了需求的缺口。上班族小李给笔者算过一笔账:从家到单位3.5公里,打车单趟8元,早晚通勤就是16元,加上偶尔外出办事,一天交通费轻松超过30元。而共享单车半小时1.6元,全天通勤下来不过5元左右,一个月能省下近几百元——这对月薪几千的普通劳动者来说,是笔不小的开支。
更重要的是,共享单车填补的不只是钱包的缺口,更是城市出行的“最后一公里”。在锦州老城区,很多巷子窄得容不下出租车,骑单车10分钟能到的地方,步行要半小时;新城区的公交班次稀疏,等车的时间足够骑单车跑个来回。学生们需要它赶早自习,老年人需要它买菜,创业者需要它穿梭在各个商圈——这些真实的需求,从来没因为六年前的抵制而消失,反而在日复一日的等待中愈发清晰。
有人说,当年的抵制是因为“冲击太突然”。但六年过去,市场早已给出答案:沈阳的出租车没有因为共享单车消失,反而在差异化竞争中提升了服务;葫芦岛的交通秩序没因为单车变乱,反而多了道便民的风景线。城市出行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单选题,就像地铁没取代公交,网约车没消灭出租车,共享单车能做的,是给市民多一个选择,给城市多一种可能。
这次锦州市共享单车运营方也做足了准备:划定专属停车区、上线电子围栏、安排运维人员及时调度。这些细节背后,是城市管理能力的进步——不再是简单地“一禁了之”,而是学着在规范中拥抱变化。毕竟,市民需要的不是 “非黑即白”的管控,而是“各得其所”的平衡:出租车可以服务远途出行,网约车满足应急需求,共享单车解决短途接驳,不同的交通工具在城市肌理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才是最有效率的出行生态。
在锦州站的候车厅里,刚从沈阳回来的大学生小王正刷着手机里的共享单车地图:“沈阳的车能骑到浑南,咱锦州啥时候能全城铺开啊?”这个问句里,藏着锦州人对便捷生活的朴素向往,也藏着一座城市拥抱变化的契机。
交通是城市的血脉,而新鲜血液的流动,从来不会一帆风顺。六年前的抵制或许可以理解,但六年后的今天,当“让出行更便宜、更方便”成为市民的共同呼声,我们更该相信市场的力量——它会筛选出真正被需要的事物,也会推动各方找到共存的节奏。
就让共享单车的车轮继续转下去吧。在锦州的小区里,在辽河的堤坝上,在每一个为生活奔波的清晨与黄昏。这一次,别让等待再成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