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沈阳急救中心沈河一分中心接诊了一名因种牙后大出血引发休克的患者,其危急状态令人揪心。对此,急救医生特别提醒广大市民,种牙虽为常见口腔诊疗项目,但暗藏出血风险,需提高警惕。
“拔牙后即刻种牙”作为一种被宣传为能缩短治疗周期、减少手术次数的“先进技术”,其原理是在拔除患牙后,立即在拔牙窝内植入种植体,理论上可最大限度保留骨量、减轻患者痛苦。不过,这种看似便捷的治疗方式并非适用于所有患者,背后潜藏着不容忽视的风险。
一、引发致命出血的三大因素
• 个体差异与凝血功能异常:每个人身体状况不同,部分患者存在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如血友病)、长期服用抗凝药物(如阿司匹林、华法林)、血小板减少等问题。这些潜在的凝血功能障碍,在常规拔牙时或许能通过压迫止血等方式控制,但即刻种牙时,拔牙窝与种植体植入造成的双重创口,会使出血风险呈指数级上升。
• 局部解剖与手术操作风险:口腔内血管分布复杂,尤其是后牙区靠近下颌神经管或上颌窦。手术中若损伤较大血管,或种植体植入位置不当导致骨组织损伤,都可能引发难以控制的出血。此外,医生经验不足,未能及时采取有效止血措施,也会延误救治时机。
• 术后护理不当:种牙术后24小时内,患者需避免剧烈运动、频繁吐口水等可能导致口腔内负压增加的行为,以防血凝块脱落引发再出血。但许多患者对此并不了解,错误的护理方式可能成为引发严重后果的关键因素。
二、安全种牙,三招规避风险
• 术前必做“安全筛查”:无论选择哪种种植方式,都应进行全面检查,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血压血糖检测,以及详细的口腔CBCT评估。正在服用抗凝药物的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停药或调整用药方案。女性患者应避开生理期手术。
• 理性选择种植时机:“即拔即种”虽有优势,但更适合口腔条件理想、无炎症且骨量充足的患者。多数情况下,医生会建议拔牙后3-6个月,待拔牙创口完全愈合、骨组织稳定后再进行种植,以显著降低并发症风险。
• 术后护理牢记“三要三不要”:
◦ 三要:咬住止血棉球30-40分钟;术后24小时内冷敷面颊;遵医嘱服用消炎药和止痛药。
◦ 三不要:不要用力漱口、吐痰;不要吃烫食和过硬食物;不要吸烟饮酒。
三、出现异常,第一时间这样处理
若术后出现以下情况,请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
• 持续出血超过1小时,且压迫止血无效;
• 口腔内形成较大血肿,影响吞咽或呼吸;
• 出现头晕、心慌、冷汗等休克早期症状。
在等待急救期间,患者可采取半卧位,头偏向一侧防止误吸,同时用干净纱布或棉球持续按压出血部位。
医生强调,种牙虽能改善口腔功能与美观,但安全始终是首要前提。市民在选择种牙时,需充分了解风险,做好术前检查,遵循医嘱做好术后护理,才能有效规避危险,保障自身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