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空调病”和“阴暑”
高温天气很多市民朋友使用空调降温,但不少市民朋友反映开了空调也有头晕、胸闷、乏力、心烦、恶心、欲吐的表现,甚至有发热、关节疼痛、心慌的表现,这是为什么呢?
这与中医的“阴暑”表现相像。“暑月受寒,故名阴暑”,主要由于夏季暑热时吹风纳凉,或饮冷无度,中气内虚,以致暑热与风寒之邪乘虚侵袭而为病。风寒暑湿之邪客于头窍,可能头晕、头痛;客于肌表,可能鼻塞、咳嗽;客于中焦,可能泛恶、呕吐、腹泻;客于筋脉关节,则关节肌肉疼痛;暑热扰心,可能心烦、心悸;古人早就提醒了这一点,比如《养生论》说“热气酷甚,不可……贪取风凉。五脏俞穴皆会于背,或令人扇风,夜露手足,此中风之源也”。
而“空调病”的表现与之也是类似的。长期处于低温、密闭的空调环境中,由于室内外温差过大导致血管收缩,引发脑部供血不足,可能有头晕、头痛、乏力的表现。室内即使温度不高,湿度大、不通风时,汗腺分泌变少,人体散热困难,也可能有中暑表现。夏季高温高湿,如通风不良,则霉菌等微生物易孳生,加之室内装饰材料的挥发性气体蓄积,可能刺激呼吸道诱发炎症反应。另外,长期在空调制造的恒温下生活,机体的温度调节能力会发生变化,置于高温环境中更易中暑。因此预防“空调病”、预防“阴暑”要科学使用空调。
二、空调开到26°C最适宜吗?
很多人习惯性地将室内温度控制在26摄氏度。而实际上,舒适的体感温度取决于我们身体的热平衡状态,环境温度、相对湿度、人体附近的空气流速、物体表面温度、个人生活习惯、活动强度、衣着情况、年龄及健康状况等,都会对其产生影响。身体健康的普通人,在一天中的不同时段,舒适体感温度也是不同的。单就环境温度的时间段和人体的活动情况而言,晚上的空调温度应较白天提高。
《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 18883-2022)规定室内空气质量的物理性指标有温度、相对湿度、风速、新风量4项。夏季温度限值是22-28℃,夏季相对湿度限值是40-80%,夏季风速限值是0.3m/s,每人每小时不少于30立方米。市民朋友可参照这个标准来掌握空调的使用,保持体感适宜、温度适度,根据自身健康情况使用空调,并注意开窗通风、避免空调直吹。不要过于贪凉,以防“阴暑”感冒。
此外,也可配合使用风扇、百叶窗等改善体感温度。近日,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如果使用空调,可将温度设置为27摄氏度左右并开启电扇,不仅能提升凉爽感,还能节约用电。如室外温度高于室内温度时,可关窗并拉上窗帘或百叶窗,阻挡阳光直射。室外温度低于室内温度时,开窗通风降温。关闭不必要的灯光和电器,减少室内热源。
三、不是只有高温暴晒才中暑
高温暴晒仅是中暑最常见的诱因,湿度高、通风差的环境中,即使温度不是特别高,也可能让人体由于散热困难而中暑。因此世界卫生组织建议,保持室内“凉爽”。
另外,长时间、高强度的体力劳动者,即使温度适度适宜,由于身体产热过多,也容易中暑。暑易伤津耗气,因此对于近期患过中暑、感冒、发热、腹痛腹泻、体力负担过重、睡眠较少、刚参加户外作业者、老人和慢性病患者,均应做好防暑准备。
四、防“阴暑”小贴士
注意起居:夏季平时避免席地而卧,汗出时勿用凉水冲身。保持凉席清洁,休息时可穿着薄款睡衣,减少皮肤直接接触凉席。
科学使用空调:避免空调直吹,适时开窗通风,避免室内外温差过大,夏季室温22-28℃,相对湿度40-80%,以体感舒适为宜。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睡觉记得盖好后背和手足,尤其注意大椎、肺俞、心俞、涌泉等穴位,以保养人体的正气。不要贪凉,以免阴寒之气从皮肤腠理之间乘虚而入,引发伏气温病或风湿痹痛。
不要恣食生冷凉物:生冷寒凉之品损伤脾胃,郁遏阳气。脾胃虚弱者还要注意夏季避免过食海鲜凉物,以免脾虚风痰上扰引起头晕、呕恶等不适。
科学就医:“阴暑”系风寒暑湿夹杂为病,如果出现了“阴暑”的症状要及时就医,并排除其它病因。
【本期专家】
李涵,医学博士,中医学博士后,沈阳市卫生健康服务中心主任中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入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沈阳市拔尖人才,沈阳市优秀科技工作者。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十余项科研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