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江西各地掀起“一市一款”校服款式征集热潮,试图以统一管理提升规范与效率。然而,深圳推行全市统一校服逾二十年暴露的质量顽疾与美育缺失,已为江西敲响警钟。当校服从“一校一款”的文化标识沦为“一市一款”的统一制服,学校的精神灵魂与教育主体性该何处安放?校服统一化浪潮背后,是校魂在标准化管理中逐渐失语的危机。
校魂内涵:教育哲学遭遇载体危机
学校的灵魂是什么?学校的灵魂是学校共同的价值追求,是融入师生血脉的文化印记,是师生脱口而出的办学理念。它为学校的发展提供明确的方向和目标,凝聚全体师生的共识;有助于塑造学校的独特品牌和形象,吸引优质的师资,提升学校的竞争力;能够增强师生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学校文化之魂承载着学校的历史传统,同时又能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和丰富,使学校保持活力和生命力。良好的学校文化之魂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和综合素养的培养具有深远影响,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的人格,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故称华。”西安高新一中初中校区教师邹红梅认为,服装影响着我们对自我身份的认知、对世界的看法,以及自我在这个世界中的位置。一个人拥有美感,并不只是会穿衣打扮那么表面,它甚至是一个人能否在精神上独立的分水岭。恰如奥斯卡•王尔德所说,脱去我的服装,我的灵魂也就跟着走了。
近年来,校服的美育功能和质量安全备受关注。校服是校园一道美丽的风景线,能最大程度地折射出了校园文化,能承载人们青春与记忆的符号,这种美育熏陶比书本知识的学习更受用。河南省实验中学,其校服设计以航空班为灵感,采用天空蓝与海洋青的配色,承载航空精神、载志而航。学生春夏季每日穿着的T恤,在领口处轻载融入飞机跑道的设计元素,将校服作为显性文化标识,真正体现河南省实验中学的校园特色和文化内涵。
何为“深圳校服”?作为全国唯一全市统一的校服,深圳校服做到了款式、颜色上不再有学校间的差异。自2002年以来,深圳校服长期使用政府入围零售模式。在这种模式中,政府通过公开招标等方式选定校服供应商后,校服供应商生产指定款式的校服,由家长自行通过指定的销售网点、商场、线上商城购买。这种模式虽初衷是规范市场、降低成本,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存在诸多问题。
深圳校服二十余年不变的蓝白运动服款式,早已成为“美育缺失”的典型样本。蔡元培曾言“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而统一校服以“实用主义”之名剥夺了学生接触多元美学的机会。当学生日复一日穿着缺乏设计感的校服,其对美的感知力与创造力必然被潜移默化地消磨。
“一市一款”:校魂与美育的双重失落
席勒曾有言:“当形式从外部,即通过人的住所、用具、服装逐渐向人接近时,形式终将占有人本身,起初只是改变人的外表,最后也改变人的内心。”对美的审视和追求,是从繁杂向简单、从粗糙向精致的迈进,它最终会由外而内改变人。成都市草堂小学西区分校校长付锦认为,校服不是制服,不是定义孩子的标准,校服应该是归属于孩子的标签,成为孩子个性特征的一部分,他们的一言一行,他们的喜怒哀乐,是他们赋予这个标签的直观定义,教育也当在此发生。
《豳风•七月》记载,“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郑风•子衿》记载,“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服育之美是礼仪美,大方得体,彬彬有礼,是好的校服价值体现,增添人情和人性的光彩,使学生时代的人格发展得以健康、健全和健美。”阳东一问学校校长廖海吟认为,一针一线,经天纬地;赤绿玄黄,缤纷绚丽。美由心生,礼形于外;以服为美,以美育人,是阳东一问学校的服育文化和美学追求。
每所学校的校服本应是其历史文脉的视觉缩影。“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而校服正是摇动与推动的媒介。但在“一市一款”的框架下,悲剧正在上演:学校间的特色差异被抹平,办学理念难以通过视觉符号展现,校魂便失去了最直观的物质载体,沦为抽象的文字标语。
“一市一款”的推行逻辑,本质上是将教育管理简化为“标准化生产”。“政府入围零售”形成垄断,导致企业竞争焦点集中于低价劣质而非质量与创新,这种机制直接架空了学校的选择权。更值得警惕的是,当校服采购沦为“行政主导”,家长与学生的声音被边缘化——正如佛山家长在社交平台的吐槽:“拟定的校服根本没经过投票,都是内定的”,这种决策机制不仅剥夺了教育共同体的参与权,更让校服从“教育符号”异化为“管理工具”。
破局之路:让校服成为校魂的镜子
校服之困,本质是教育在标准化与个性化之间的价值博弈。当我们谈论“校魂” 时,实则是在追问:教育究竟该培养整齐划一的“标准件”,还是各具特色的“生命体”?梅贻琦“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的论断,同样适用于校服逻辑——真正的校魂,不在统一的布料与剪裁,而在每所学校独特的教育理念与文化气质。唯有让校服重新成为校魂的镜子,教育才能摆脱“千校一面”的困境,回归“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本质。
“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校服应当是滋养校魂的活水,而非禁锢教育的鱼缸。唯有让校服重新成为校魂的镜像,才能让每所学校在“各美其美”中实现“美美与共”。当学生穿着承载校魂的校服走进校园,他们穿戴的不仅是衣物,更是一所学校的精神图腾与教育信仰。成都墨池书院小学,其学校名称源自清代墨池书院,旨在延续千年“墨池文脉”,家长普遍评价“这是一所有中国文化味道的小学”。其校服融入立领、盘扣、水墨意境纹样等中式元素,与校园内灰瓦白墙、飞檐翘角古朴雅致的书院风格相称,也恰如其分地体现了“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学校定位。
回归校服的本质,需要重构“校服—学校—学生”的价值链条。首先,应明确校服的“教育属性”而非“管理工具”。作为校服采购的主要监管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和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要转变行政思维,在校服采购监管中发挥“指导”和“监督”职能,将校服采购决策权归还给出资采购人,建立评审专家库、监督采购流程,并建立诚信体系和“廉洁黑名单”“质量黑名单”制度;学校落实组织和管理职责,组织家长委员会、制定采购纪律、提出校服款式建议、组织供应商展示和票选,以及公示采购流程;家委会和家长应发挥主体地位,参与采购全流程、传达信息、投票决策,让校服采购流程成为学生一堂生动的全过程民主课。
“一条校训、一枚校徽、一支校歌、一套校服往往反映了学校的精神风气,要让学校的一草一木都有教育意义。”校服企业不能只把校服当作一门生意来做,要把提升校服品质保护孩子身心健康作为企业的使命来抓。校服企业应秉承张謇“父教育、母实业”的经营理念,为学生送上“美的第一课”,共创校园美育案例,积极为学校教育生态优化建设贡献力量。
“要小心得像对待一朵玫瑰花上颤动欲坠的露珠。”苏霍姆林斯基曾如此警示教育的重要性。当江西的校园即将被“统一款”覆盖,我们更需警惕:在行政便利的浪潮下,那些滋养心灵的文化根系是否正被连根拔起?唯有松开“统一”的束缚,让选择权回归校园、家长与学生,让每一件校服都诉说着独特的育人故事,教育的沃土才能绽放出万千姿态的生命之花。校魂不灭,教育方有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