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鼻血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小毛病”。沈阳急救中心医学专家指出,流鼻血虽常见,但诱因复杂,掌握科学应对方法至关重要。
流鼻血的原因多种多样。从外部因素看,抠鼻子、剧烈撞击或鼻腔异物留存,都可能直接损伤鼻黏膜血管,进而引发出血。在环境方面,秋冬季节气候干燥,以及长期处于空调房内,空气湿度低,会致使鼻黏膜变得脆弱易破。在健康隐患层面,鼻窦炎、过敏性鼻炎反复刺激鼻黏膜;高血压患者血压波动时,鼻腔血管压力增大;血液疾病导致凝血功能异常,均可能诱发鼻出血。特殊生理阶段人群也需注意,孕妇孕期激素变化,致使鼻腔血管扩张;儿童生长发育阶段,鼻黏膜血管丰富且敏感,这些人群都是鼻出血的高发群体 。
在流鼻血发生时,正确的止血方式能有效减少风险。需特别注意避开常见误区,如仰头止血,会使血液倒流至咽喉,不仅可能呛入气管引发窒息,还会掩盖出血量,影响病情判断;使用普通纸巾填塞,因其质地粗糙,易残留纤维刺激鼻腔,增加感染几率。科学止血应保持镇定,坐下或站立并使身体前倾,防止血液下咽;用拇指和食指捏住鼻翼两侧,持续按压5-10分钟,力度要适中;同时,用冰袋或冷毛巾敷在前额、鼻根部,促使血管收缩减少出血。若10分钟后仍出血不止、反复鼻出血,或伴随头晕乏力等症状,应立即前往医院,医生会通过鼻腔填塞、电凝止血等专业手段处理。
日常做好鼻腔防护,可降低流鼻血的发生概率。在保湿护理上,可使用生理性海水鼻腔喷雾或涂抹凡士林,保持鼻黏膜湿润;生活中要远离抠鼻、用力擤鼻涕等不良习惯;患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如高血压患者需规律服药控制血压,鼻炎患者规范治疗,以降低炎症刺激;在干燥季节,通过使用加湿器,将室内湿度保持在40%-60% 。
流鼻血虽属常见现象,仍需科学应对,才能守护鼻腔健康。当鼻腔发出“求救信号”,切勿盲目处理,以正确方法呵护脆弱的鼻黏膜,为鼻腔健康筑牢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