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的校园涌动着求知的热望,12日,“传承2025”沈阳行科学家精神报告会在康平县高级中学拉开帷幕。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院士之女黄峻博士走进校园,以亲历者视角还原父亲隐姓埋名三十载的科研人生,为师生们展开一幅“用算盘打出核潜艇”的热血画卷。报告会由辽宁省科学技术馆、康平县教育局、康平县科协联合主办,康平高中“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发现与培养”项目组教师及学生全员参加。
本次报告的主讲人,黄峻拥有“科学家之女”与“媒体人”的双重身份。作为黄旭华院士的女儿,她不仅是家庭记忆的守护者,更致力于将父亲代表的科学家精神转化为公众可感知的叙事,曾参与《黄旭华传》等多部文献的整理工作。
2018年凭借深度报道作品斩获“中国新闻奖”,其创作的专题片多次入选国家级外宣项目,擅长以人文视角解构科技故事。
活动以黄峻博士讲述父亲黄旭华院士隐姓埋名三十载的核潜艇人生为开篇,她用亲历者视角还原了诸多震撼人心的细节。
34岁的抉择:放弃上海交通大学的优渥岗位,隐入渤海湾荒滩,在“核潜艇研究所”的保密信封里,开启“没有名字”的人生。团队住芦席棚、啃窝窝头,用算盘计算潜艇核反应堆的上百万组数据,连核潜艇的最初结构,都是通过拆解儿童玩具潜艇获得灵感。
62岁的深潜:1988年,核潜艇极限深潜试验前,总设计师黄旭华写下“我同大家一起下潜”的请战书。当潜艇在深海发出“咔嗒”异响时,他沉着记录数据:“任何一项技术突破,都需要有人用生命验证。”最终,中国核潜艇以突破极限深度的成绩,震惊世界海军界。
95岁的勋章:2019年,“共和国勋章”颁授仪式上,白发老人的获奖感言质朴如昔:“这辈子没有虚度,我的一生属于核潜艇、属于祖国!”而这枚勋章背后,是他30年未向父母透露工作内容,甚至父亲临终前仍以为他是“修船匠”的隐忍与牺牲。
她还深入阐释了科学家精神的内核:是拒绝国外优厚待遇、将个人理想焊进国家龙骨的“爱国如生命”;是突破“水滴线型艇体”等核心技术、让研制缩短至少20年的“创新破困局”;是深潜试验时坚持“总设计师先下潜”的“求实到极致”;是30年与家人“失联”、女儿从报纸角落才确认他工作的“奉献即日常”。这些故事让康平高中的师生们深切感受到,所谓“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不仅是科研工作者的人生选择,更是用热血与智慧浇筑的精神丰碑。
报告会的互动环节中,不少学生主动分享:“我要把黄爷爷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以后做数学题再也不马虎了,要像他用算盘计算数据那样严谨”…… 稚嫩却坚定的声音,让报告厅里充满了青春与理想碰撞的热望。
本次“传承2025”沈阳行科学家精神报告会康平县高级中学专场活动,通过黄峻老师的深情讲述,为我校项目组教师和学生搭建了与科学家精神对话的桥梁。以生动的案例诠释了 “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精神内核,在校园中掀起了致敬科学、崇尚担当的热潮。
未来,我校“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发现与培养”项目组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持续深化科学家精神的传承与弘扬,通过更多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主题活动,让科学精神浸润校园文化,引导学子以科学家为榜样,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在求知路上践行使命担当,让科学家精神在青年一代中焕发新的时代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