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或许都曾留意到这样的现象:家中的老人常常忘记刚刚说过的话,刚放置好的东西转眼就遍寻不着。殊不知,这些看似平常的遗忘,很可能是认知障碍发出的危险信号。
认知障碍并非单一疾病,而是涵盖学习、记忆、语言、执行、理解等大脑高级功能受损的症候群。它不仅严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还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据相关研究显示,全球认知障碍患者数量正呈逐年上升趋势,认知健康问题亟待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
年龄、血管问题等成主要诱因
年龄是导致认知障碍的关键因素。随着岁月流逝,大脑神经元逐渐退化,像阿尔茨海默病这类神经退行性疾病引发的认知障碍发病率,随年龄增长显著升高。血管性因素同样不容忽视,中风、脑动脉硬化等脑血管疾病会破坏大脑血液供应,损伤脑组织,进而诱发认知障碍。此外,长期酗酒、头部外伤、糖尿病和高血压等慢性疾病控制不佳,甚至长期处于孤独、抑郁状态,都可能成为认知障碍的潜在诱因。
症状隐匿渐进 需细心观察
认知障碍的症状具有隐匿性和渐进性特点。早期,记忆力减退最为明显,尤其是对新近发生事情的遗忘,如刚吃完饭就不记得所食饭菜。语言表达也会出现障碍,表现为找词困难、语句不连贯。患者在熟悉环境中可能出现迷路情况,穿衣、洗漱等简单日常活动也变得生疏缓慢。病情发展至中期,判断力和计算力显著下降,买东西算不清账,无法识别危险信号。到了晚期,患者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甚至认不出自己的亲人。
预防治疗并重 守护大脑健康
认知障碍的防治是一场“持久战”。在预防层面,保持健康生活方式至关重要。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为大脑提供充分的休息时间;合理饮食,多摄入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不饱和脂肪酸的新鲜蔬果、鱼类等食物,减少高油高盐高糖食品的摄入;适度开展散步、慢跑、太极拳等有氧运动,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大脑活力。同时,积极参与社交活动,加入兴趣小组、与朋友聚会交流,避免孤独,有助于维持大脑认知功能。
若发现认知障碍迹象,应及时就医。目前虽尚无根治方法,但通过胆碱酯酶抑制剂等药物治疗,可改善症状、延缓病情发展。康复训练同样不可或缺,针对性的记忆、语言、思维训练,能帮助患者维持和提升残留认知功能。
认知障碍是大脑发出的求救信号,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每个人都应多关心身边老人,留意他们的细微变化。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才能为大脑健康争取更多时间,让人们远离大脑“迷路”的恐惧,共同守护我们的“心灵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