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9日是第21个世界肠道健康日。肠道是人体最繁忙的器官之一,被称为“身体的第一道防线”,肠道不仅是消化系统的核心,更是人体免疫、代谢和神经调节的关键枢纽,功能远超消化。肠道健康是全身健康的“晴雨表”,功能远超营养吸收,直接影响整体健康状态。维护肠道健康需从饮食、运动、情绪管理等多方面入手,尤其需警惕现代生活方式(如高脂饮食、熬夜)对肠道的隐性伤害。
一、肠道健康的威胁与高危人群
1.常见肠道疾病: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便秘、肠道感染、炎症性肠病(如溃疡性结肠炎)、肠道肿瘤等。
2.高危人群:45岁以上中老年人;长期便秘或便血者;饮食不规律、高脂低纤维饮食者;久坐、缺乏运动者;长期熬夜、精神压力大者。
3.肠道健康警示信号:
(1)腹痛:部位与性质揭示不同病因
左下腹疼痛:常见于溃疡性结肠炎、肠易激综合征(IBS),多伴腹泻、黏液脓血便。
右下腹疼痛:需警惕阑尾炎(初期脐周痛后转移至右下腹)、克罗恩病或肠道肿瘤。
全腹胀痛:可能为肠梗阻(阵发性绞痛伴呕吐、肛门停止排气)或肠道感染。
夜间痛醒:炎症性肠病(IBD)或肠道肿瘤可能表现为夜间疼痛加剧,影响睡眠。
(2)排便异常:形态与习惯改变
腹泻与便秘交替:长期交替出现可能提示肠易激综合征(IBS)或炎症性肠病(IBD),需结合黏液便、脓血便判断。
便血或黑便:痔疮、肛裂或直肠癌(血液附着于粪便表面);上消化道出血(如胃溃疡)或右半结肠癌(血液与粪便混合)。
大便形态异常:细如铅笔或表面凹槽:肠道肿瘤压迫导致肠腔狭窄的典型信号;黏液便或脓血便:溃疡性结肠炎、细菌性痢疾或肠结核的特征。
(3)体重骤降与全身症状
不明原因消瘦:6个月内体重下降超5%,可能提示肠道肿瘤、克罗恩病或慢性吸收不良综合征。
贫血与乏力:肠道长期慢性出血(如结肠癌)可导致缺铁性贫血,表现为面色苍白、疲劳。
(4)腹胀与排气异常
顽固性腹胀:肠道菌群失调、肠梗阻或肿瘤压迫导致气体排出受阻,常伴频繁打嗝、肛门排气减少。
恶臭气体增多:高蛋白饮食后偶发属正常,但长期恶臭排气可能与肠道感染、消化不良或乳糖不耐受相关。
(5)其他危险信号
里急后重(排便不尽感): 直肠炎症或肿瘤刺激肠壁,导致频繁便意但排便量少。
突发急性症状:剧烈腹痛伴呕吐:需立即排查肠梗阻、肠穿孔等急症。
发热与腹部包块:可能为肠道脓肿、克罗恩病并发症或肿瘤。
4.高危人群与筛查建议
(1) 45岁以上人群:即使无症状,建议每1~3年做一次肠镜检查。
(2)家族史或既往病史:直系亲属有肠癌史、自身有息肉或炎症性肠病者,需缩短筛查间隔。
(3)长期不良习惯者:高脂低纤维饮食、吸烟、酗酒、久坐人群应定期监测。
肠道警示信号常被忽视,但早期发现可显著提升治愈率。若上述症状出现≥2项且持续2周以上,务必尽早就医,结合肠镜、粪便潜血检测明确病因。
二、科学护肠建议
肠道健康是全身健康的基石,结合医学研究和实践经验,以下科学护肠建议可帮助维护肠道功能、预防疾病并提升生活质量。
1. 饮食管理:多样性与科学搭配
增加膳食纤维摄入:膳食纤维是肠道菌群的主要“食物”,建议每日摄入30种以上植物性食物(如蔬菜、水果、全谷物、豆类、坚果),促进菌群多样性。推荐高纤维食材:燕麦、菠菜、苹果、黑木耳等,可软化粪便、预防便秘。补充益生菌与益生元,调节菌群平衡,增强肠道屏障功能。
避免饮食误区:减少高脂、高糖、辛辣及腌制食品,此类食物易引发肠道炎症和菌群失调。烹饪方式优选蒸、煮、炖,避免油炸或烧烤产生有害物质。
2.生活方式:运动与作息规律
(1)适度运动:每日30分钟快走、瑜伽或深蹲,可加速肠道蠕动,降低便秘风险。避免久坐,每小时起身活动5分钟,减少肠道淤滞。
(2)规律作息:固定排便时间(建议晨起或饭后),养成每日排便习惯,减轻肠道负担。保证7~8小时睡眠,避免熬夜,睡眠不足会破坏菌群平衡。
3.情绪与压力管理:调节“肠-脑轴”,长期焦虑、抑郁会通过神经递质(如血清素)影响肠道功能,导致消化不良或肠易激综合征。建议通过冥想、深呼吸、户外活动缓解压力,必要时寻求心理咨询。
4.特殊人群与高危预防
(1)中老年人:肠道功能随年龄下降,需增加水分摄入(每日1.5—2L)、适量补充维生素D(如鱼类、蛋黄),预防肠道疾病。定期筛查:45岁以上人群每1~3年做一次肠镜检查,高危人群缩短间隔。
(2)肿瘤患者:放化疗易破坏肠道菌群,可咨询医生使用特定益生菌(如双歧杆菌)辅助治疗,减轻副作用。
5.医学干预与筛查
(1)药物辅助:慢性肠炎患者可遵医嘱使用肠道黏膜保护剂(如谷氨酰胺)或益生菌制剂。严重便秘者可短期服用胃肠动力药(如莫沙必利),但需避免依赖。
(2)新技术应用:肠道菌群检测:通过粪便检测评估菌群多样性,定制个性化饮食和干预方案。
(3)肠菌移植(FMT):针对顽固性肠道疾病(如艰难梭菌感染),可通过移植健康菌群恢复平衡。
6.长期维护与误区提醒
(1)避免“清肠”误区:盲目服用泻药或灌肠会破坏肠道黏膜和菌群,应通过自然饮食和运动调节。
(2)慎用抗生素:滥用抗生素会杀灭有益菌,增加耐药菌风险,需严格遵医嘱。
3、 肠道疾病预防的“三早原则”
1.早发现:关注肠道异常信号,如长期腹胀、排便异常;
2.早诊断:通过肠镜、粪便潜血检测等手段明确病因;
3.早治疗:炎症性肠病需规范用药,肠道肿瘤早期手术治愈率高。
值此世界肠道健康日,我们呼吁:个人践行健康生活方式,从饮食、运动、作息全面护肠;家庭关注中老年人肠道健康,鼓励定期体检;社会加强科普宣传,提升公众对肠道疾病的认知与预防意识。“肠”健康,才能常健康!
作者简介
李瑜斐,沈阳市红十字会医院消化内一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消化内科学硕士。现任辽宁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委员、辽宁省免疫学会消化免疫分会第三届委员会委员、辽宁省细胞生物学学会体外生命支持专业委员会理事、沈阳市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委员、沈阳市都市圈慢性肝病专病联盟常务理事、沈阳医学会医疗损害鉴定专家库成员。擅长各种消化科常见病及多发病的诊治及超声内镜和消化内镜的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