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辽宁省大梨树村培训基地紧紧围绕党和国家重大战略与农民教育培训要求,以“五维”课堂为培训载体,创新打造沉浸式红色课堂、生态式实践课堂、融入式特色课堂、保姆式研讨课堂和实战式服务课堂,着力培育有理想、有视野、有情怀、有技术、有创见的乡村人才队伍,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输送了大量优秀人才。
一、打造沉浸式红色课堂,培育有理想的学员
(一)建好精神阵地
作为闻名全国的红色培训基地,大梨树村培训基地始终将以“干”字精神为核心的干字文化作为独特的红色资源禀赋。例如,以村史展览馆、干字文化广场、党群活动中心等为现场教学点,为学员发放培训基地特色教材——《百姓心中的丰碑》图书;组织观看视频片《百姓心中的丰碑》、故事影片《毛丰美》和情景互动式党课《干字丰碑》;创新设计“七个一”主题活动,以“上一堂课”“戴一个标”“举一面旗”“走一段路”“献一支花”“排一队形”“唱一首歌”等为核心内容,让学员加深对“干”字精神的理解,自觉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之中。
(二)整合红色资源
培训基地与抗美援朝纪念馆、鸭绿江断桥、“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雷锋纪念馆等红色景点建立联动机制,打造出了以抗美援朝精神、抗联精神、雷锋精神为主线的现场教学内容。同时针对学员的个性化需求,量身定制赴毛泽东同志故居、延安革命纪念馆等红色教育基地的培训课程。通过整合省内外红色资源,串联不同历史时期的红色地标,引导学员厚植家国情怀,坚定理想信念。
二、打造生态式实践课堂,培育有视野的学员
(一)构建绿色课堂
培训基地本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将万亩果园、药王谷、现代农业展示馆、小浆果设施农业示范基地、蓝莓种植园等打造为现场教学点。学员通过一系列实地考察,深入了解大梨树村从荒山秃岭到绿水青山的生态蜕变历程,深刻领悟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不断拓宽立足当下、放眼长远的生态视野。
(二)联动产业基地
培训基地深度联动省内玉米种业、食用菌、小浆果等种养植(殖)基地,构建起跨区域、跨产业的生态农业培训网络。学员赴不同产业基地开展研学活动,通过观摩现代农业设施、参与田间管理实践、开展跨行业交流研讨等,逐步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
三、打造融入式特色课堂,培育有情怀的学员
(一)活化节庆资源
培训基地将大梨树葡萄文化节、盛世荷韵大梨树风情游园会、农民丰收节和冰雪民俗文化节等四大节庆活动,深度融入培训体系。例如,在农民丰收节期间,组织学员全程观摩并参与“丰收大典”“农民运动会”“广场晒秋”等活动,沉浸式感受丰收故事、丰收智慧、丰收喜悦。这种“节庆即课堂,参与即教育”的培训模式,让学员从“旁观者”变为“亲历者”,并在与村民的互学互促中,不断加深对乡土文化的情感认同。
(二)筑牢民族意识
培训基地依托影视城民俗文化一条街,开展陶艺、剪纸、满文书法、射箭、皮影、糖画等民族文化展示和民族工艺体验课程。学员与作家、画家、非遗传承人等专业人士进行深度交流,直观感受民俗文化的深厚底蕴。以村史展览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验馆等为主阵地,借助“实物展陈+情景体验+互动研讨”的三维教学模式,开展“中华民族一家亲”主题教育活动,帮助学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涵养“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多元文化情怀。
四、打造保姆式研讨课堂,培育有技术的学员
(一)优化师资队伍
培训基地有机整合名教授、土专家、田秀才等教学资源,确保既有高校专家学者、创业导师讲授理论,又有致富带头人、返乡创业者现身说法。这种“名教授讲理论、土专家传方法”的教学模式,促进了学员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的有机融合,实现了从“懂原理”到“会操作”的技术能力跃升。
(二)建立跟踪机制
培训结束后,培训基地通过搭建沟通平台,帮助学员与导师之间建立常态化的交流互动机制,推动解决实际问题,确保培训效果长效化。导师与学员签订一对一产业对接协议,手把手帮助学员掌握农产品品牌定位、包装设计、营销推广等核心技能。持续开设“往期优秀学员上讲堂”活动,邀请优秀带头人上台分享创业精神、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用农民的话说农民的事,让学员听得懂、用得上。
五、打造实战式服务课堂,培育有创见的学员
(一)搭建展销平台
培训基地聚焦农业产业链延伸与农民增收致富需求,建立学员产品交流平台,先后重点推介了鞍山南果梨酒、盘锦大米、朝阳小米等辽宁特色农产品,引导学员探索差异化包装设计、IP形象开发和场景化营销策略。深化与丹东农业集团的战略合作,推广丹东草莓、越光大米、甜糯玉米、辽丹黑猪等丹东优质特色农产品,鼓励学员打破传统销售思维,为家乡土特产“走出去”积累宝贵经验。
(二)引入网络直播
培训基地通过整合线上直播资源,依托“农民丰收节”等特色节庆活动的宣传效应,以直播带货的形式推广各地优质特色农产品。在直播过程中,学员与主播进行互动交流,系统学习短视频运营、流量转化、话术编写等实用技能。学员通过掌握用户画像分析等数字化工具,以创新思维激活农产品增值增效空间。
农民教育培训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是破解“三农”问题的关键一环。
从国家战略层面看,开展农民教育培训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新时代农业发展需要大批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他们是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人才支撑。通过系统性培训,提升农民的科技素养和创新能力,有助于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实现产业兴旺。
从个体成长角度看,农民教育培训为农村人才提供了成长的土壤和舞台。通过红色课堂的熏陶,培养了理想信念;通过实践课堂的锻炼,拓宽了视野格局;通过特色课堂的浸润,涵养了文化情怀;通过研讨课堂的交流,掌握了实用技术;通过服务课堂的实战,激发了创新创见。这些综合素质的提升,不仅改变了个人命运,也将影响一个家庭、带动一个村庄。
从社会效益看,农民教育培训是乡村文明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载体。一方面,通过培训传承红色基因和优秀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培训也是农村新思想、新技术、新观念的传播渠道,有助于建设文明乡风,培育文明乡村。
“五维”课堂与“五有”人才培养体系,为农民教育培训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未来我们将瞄准课程体系、师资力量、服务能力、品牌建设四个方面,全面提档升级,打造一支沉得下、留得住、能管用的乡村人才队伍,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