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逐渐被广泛运用,数字化场景越来越普及。当大家还在惊叹于数字化办公、数字化教学、数字化医疗、数字化金融等极大地提高工作和生活效率的同时,数字化工地悄然而生。
2025年5月16日,走进位于东莞市建设培训中心大院内的大湾区风险减量协同创新中心(以下简称“风险减量中心”)。
该中心在2024年10月落成,六个多月试运营以来,通过科技赋能风险减量,在数量庞大、工程量小、监管难度大的“小散工程”领域的安全事故同比大幅下降,交出一份防灾减灾的高质量答卷。
“大湾区风险减量协同创新中心是在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东莞分局的指导下成立的。目前有二十余家单位共同参与,包括高校、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科技企业等,并积极跟各行业主管部门开展安全管理工作联动。风险减量中心旨在研究社会经济转型与基层民生治理背景下的风险减量创新发展问题,并致力于成为国内领先的政产学研多领域协同平台,立足大湾区,打造风险减量服务、科技与保险整合创新的先行示范。”平安产险东莞分公司团体事业群责任险业务部总监黄廉灼开门见山。
聚焦解决实际问题,打造“保险+服务+科技”新模式
“风险减量中心”到底解决了“小散工程”什么实际问题?为了回答疑问,平安产险东莞分公司展示并介绍了“安责险+AI三级安全管理”解决方案。
在中心的中控室,一个大屏幕展示在面前,透过屏幕可以清晰看到一些“小散工程”的施工现场。数位身穿背部写着“大湾区风险减量协调创新中心”字样的蓝马甲工作人员,正在聚精会神地浏览着各种画面和数据,并对AI预警进行远程处理。
“师傅,你好!我们远程看到你在施工现场没有戴安全头盔。为了你的安全,请佩戴头盔,谢谢!”工作人员发现问题并远程发出警示,大屏幕显示现场工人听到中心工作人员的喊话后迅速做出改正。
黄廉灼透露,从理赔数据看,在建筑施工领域,近70%的生产安全事故发生在小散工程,主要事故场景是高坠。而常见的安全隐患有不戴安全帽和安全带、临边防护缺失、脚手架违规搭建等。如果我们可以及时消除这些工地隐患,就能有效降低事故率以及损失。
为此,平安产险东莞分公司聚焦限额以下工程领域(通常称“小散工程”),创新打造了“AI三级安全管理”模式:第一级通过AI设备实时识别施工现场风险,并智能预警;第二级安排大湾区风险减量协同创新中心的坐班专家对风险进行远程干预;第三级针对高危风险隐患安排专家现场巡检,形成隐患处置闭环。
2025年4月2日,应急管理部联合财政部、金融监管总局等七部门正式发布新修订的《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实施办法》”),增加了“事故预防服务”专门章节,提出着力构建多方参与、各尽其力、协同配合的安全生产社会化治理体系。
风险减量中心的成立正是贯彻落实《实施办法》的一个生动写照。平安产险发挥风险管理机构的枢纽作用,联动政府、企业、保险主体、技术服务机构广泛参与到安全生产社会化治理体系建设中,有效解决了限额以下工程领域传统人工巡查覆盖面不足、反应滞后等问题,助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安全治理新格局。
截至发稿,平安产险东莞分公司在农民安居房和限额以下工程领域,针对未戴安全帽、脚手架防护、危险区域侵入等22类风险隐患实现AI预警超3700次,远程沟通干预445次,派出专家现场处置128次;同时,针对现场风险AI机器人智能拨打电话和推送短信超170次,对业主和施工负责人进行警示,极大提升了风险处置效率,使隐患消除在萌芽阶段。
“鹰眼系统+无人机激光雷达”双箭齐发 提升风险减量质效
而对于更大范围施工现场隐患排查,无人机激光雷达监测是平安产险东莞分公司提高房屋施工建筑安全监测效率的另一个重要科技举措,也是其“AI三级安全管理”模式中第三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厚街镇是东莞市较早引进科技手段强化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中心镇,在东莞厚街镇一村落的房屋施工现场发现,平安产险安排的“飞手”正在对施工房屋进行航拍,通过激光雷达拍下施工建筑全貌,包括脚手架的搭建是否符合安全标准等都可通过3D图像建模给出准确的风险评估,并实现留档,整个过程数分钟即可完成。
“这就好比给施工建设当中的房屋作CT检查,但凡有一点毛病都可及时发现并作出安全评估,排除安全隐患。”现场工程师比喻道。
“以前没有安装平安产险这套系统和无人机激光雷达监测,我们自己开展施工安全管理,在隐患排查上较难实现全天候覆盖和精准分析,有了平安产险这套系统,再加上无人机激光雷达,真正做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工程师进一步解释说。
东莞市还是被纳入中央财政支持的首批城市更新示范城市。风险减量中心的成立也紧密契合国家金融支持保障房、城中村改造和“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三大工程建设战略要求。
据悉,东莞目前有近161万栋的房屋,数量不可谓不大,如何实现全域覆盖房屋安全防范呢?平安产险依托平安鹰眼DRS系统在东莞市部署了全域房屋沉降监测系统。他进一步解释道:“通过鹰眼系统将数量庞大的房屋通过InSAR”技术先做一个筛选,缩小监测的范围。针对一些可能会存在安全隐患的房屋再去加装物联网的设备,同时配备卫星遥感技术、无人机携带专业设备,通过多样化成像增加风险排查的精确度。”
房屋安全隐患监测只是平安产险东莞全域灾害监测模块的其中一部分,整个模块就部署在大湾区风险减量协同创新中心,支撑打造集灾害预警、数据分析、智能推送、风险干预等功能于一身的风险减量体系。平安产险正在东莞通过全流程数字化,构建“排查-预警-处置-复盘”全周期风控体系,打造了安全生产的数字盾牌,用科技赋能房屋建设安全问题,为城市更新与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安全保障。
黄廉灼表示,平安产险东莞分公司积极协同各领域领军单位,整合社会力量参与基层安全治理,过程中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东莞监管分局给予了大力的支持,鼓励平安产险东莞分公司响应国家战略,通过“保险+服务+科技”模式,构建全流程风险治理体系,输出标准化的风险减量服务体系和作业规范,并借助保险主体的业务网络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复制推广,打造湾区社会治理共建共治共享的“湾区标杆”。
政企联动,持续践行"风险减量+公益"
梳理发现,大湾区风险减量协同创新中心的成立和实施只不过是中国平安多年来践行“科技与风险减量融合”的一个缩影。
日前,在第十七个全国防灾减灾日到来之际,中国平安在北京、深圳两地联合当地防灾减灾主管部门同步举行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活动暨"风险减量社区安全季"公益行动,由"风控专家+灾害信息员+网格员"组成多支平安志愿者队伍,深入基层开展社区"风险减量隐患排查"公益活动,并通过全媒体镜头,沉浸式展示实战演练、入户排查,向广大市民观众科普居家安全应急小知识,推动防灾减灾理念深入人心。
风险减量服务是保险业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对于提高社会抗风险能力、降低社会风险成本具有积极作用。作为从财产保险起家的大型险企,中国平安自成立以来,始终怀抱“金融为民”的初心,凝聚各方力量,深入开展“风险减量+公益”行动,围绕灾害预防、监测预警、应急救援等,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助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将专业的风险减量服务带入千家万户。
来源:平安产险辽宁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