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5日是“全国无幽日”,今年的口号是全民筛查,全民公筷,全民无幽。
今天我们的故事,要从王大爷开始。王大爷是沈阳市红十字会医院消化内科的老患者,胃溃疡三十多年。每次住院医生建议他查幽门螺旋杆菌,他都不屑地说:“我才不查那玩意呢,没有用。”同屋患者检测,他还笑话人家不懂,浪费钱。结果,看着一个个都比他先治愈,后来的都出院了,他着急了,问医生为什么他的病好得这么慢,是不是他的病严重了。医生给他详细讲解了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危害,不根除,对溃疡的恢复影响极大。王大爷终于由起初对幽门螺旋杆菌不以为然,到自己查出感染后才开始重视。按医嘱准时吃药,系统根菌治疗。成功减少了体内的幽门螺旋杆菌数量,胃溃疡也明显好转。王大爷的经历提醒我们,关注胃部健康,从了解幽门螺旋杆菌开始,切勿忽视这个小小的细菌带来的潜在威胁。
关爱胃部健康,从了解幽门螺旋杆菌开始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幽门螺旋杆菌及其检测的重要性。幽门螺旋杆菌是一种螺旋形、微厌氧的细菌,它能够在胃黏膜上生长,并与多种胃部疾病密切相关。从慢性胃炎到消化性溃疡,再到胃癌,幽门螺旋杆菌都是不容忽视的“罪魁祸首”。据统计,我国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率高达50%,这意味着每两个人中就可能有一人携带这种细菌。
传播途径与危害
幽门螺旋杆菌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如共同用餐、接吻、使用同一餐具等行为都可能导致细菌的传播。感染后,细菌会在胃黏膜上长期繁殖,引发胃黏膜的炎症反应,进而可能导致一系列胃部疾病。长期感染还可能增加胃癌的风险,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感染后有哪些症状?
1.口臭、腹胀、肠鸣、排气增多。
2.上腹痛、反酸、嗳气。
3.晨起恶心、食欲减退。
4.不明原因的缺铁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5.皮肤病:如银屑病(牛皮癣)、过敏性紫癜、口周皮炎、酒糟鼻、荨麻疹、玫瑰痤疮等。
6.肥胖、胰岛素抵抗。
哪些人群需要进行幽门螺旋杆菌检测
1.有消化性溃疡病史的人:无论是否处于活动期,以及是否有并发症史,都应考虑进行幽门螺旋杆菌检测;
2.慢性胃炎患者:特别是那些处于活动期伴胃黏膜萎缩和糜烂的患者,以及有消化不良症状的慢性胃炎患者;
3.有胃癌或淋巴瘤等既往病史的人:由于幽门螺旋杆菌与胃癌等恶性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因此这些患者应定期进行幽门螺旋杆菌检测;
4.长期服用特定药物的人:如长期口服奥美拉唑或阿司匹林的患者,这些药物可能影响胃黏膜,增加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风险;
5.合并其他血液等慢性病史的人:如不明原因的缺铁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这些疾病可能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有关;
6.卫生习惯不良的人:饭前便后不洗手,经常用手直接抓取食物,或没有做好口腔卫生,刷牙不积极,没有定期消毒餐具等,也都有可能会传播和感染幽门螺旋杆菌。
7.出现这些症状的人尤其警惕感染幽门螺旋杆菌:
①口臭。当感染幽门螺旋杆菌后,它可能刺激胃酸分泌,进而影响到胃和食管的动力,导致胃食管反流。这种反流不仅可能损害食管黏膜,还可能在口腔内产生异味物质,形成口臭。
②腹胀和腹痛。当胃黏膜受到损伤,胃功能出现紊乱时,病人可能会感到腹部不适,包括腹胀和腹痛,右上腹部呈烧灼痛、绞痛,甚至可能出现恶心和呕吐。
③此外,非特异性的消化不良症状,如反酸、嗳气、食欲减退、易饱腹感等。
幽门螺杆菌检测:精准识别,科学防治
为了有效防治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精准的检测手段至关重要。13C或14C尿素呼气试验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的检测方法,因其准确性高、操作简便而广受好评。患者只需服用含有标记碳同位素的诊断药,然后对比服药前后的呼气进行检测,即可准确判断胃内是否存在幽门螺旋杆菌。
· 无创无痛:无需进行胃镜检查,减少患者的痛苦和不适。
· 准确度高:检测结果可靠,能够精准识别幽门螺旋杆菌的存在。
· 操作简便:检测过程简单快捷,患者易于接受。
科学防治,守护胃部健康
一旦确诊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科学治疗。治疗通常包括服用抑制胃酸的药物(PPI)、两种抗生素以及铋剂,共计四种药物,每日2次,连服10日或14日。
预防措施:饭前便后要洗手,保持个人卫生;食物要经过高温煮熟,避免生食;聚餐时使用公筷,避免交叉感染;禁止口对口喂食,特别是给孩子;少吃刺激性食物,保持营养均衡;定期更换牙具,保持口腔清洁。
胃部健康关乎我们的整体福祉。通过精准的检测手段,能够及时发现并防治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从而守护您胃部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