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辽宁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中共辽宁省委政法委员会副书记边锋介绍2025年全省政法机关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十项重点任务有关情况。省公安厅、省法院、省检察院、省司法厅相关负责人回答记者提问。
据悉,近日省委政法委按照全省优化营商环境大会和全省民营企业座谈会工作要求,在深入走访调研,广泛征求各方意见的基础上,秉持说到做到、承诺兑现的原则,结合我省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重点,制定出台《2025年全省政法机关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十项重点任务》(以下简称《重点任务》)。
《重点任务》立足政法职能,围绕权益保护、规范执法、便捷服务三大方面提出具体措施。在权益保护方面,《重点任务》第一条就是要健全政法机关信访平台与“12345热线”信息共享、督办反馈机制, 通过政法机关信访平台及时转办各类经营主体投诉反映问题,目的就是进一步畅通诉求表达、利益保障通道。同时,通过深入开展涉企业、涉信访、涉超期案件专项监督行动,采取线索办理、案件评查、纠错整改等方式,确保每一项诉求有人办、依法办、认真办。《重点任务》规定要严格按照法定条件适用强制性措施,通过执法司法突出问题专项检查,严查违规适用和解除不及时问题,严查超权限、超范围、超数额、超时限“查扣冻”问题,依法保护经营主体人身和财产权益。在加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方面,省法院通过发布典型案例、运用法答网、开展审判质效分析等方式,统一类案的裁判标准,为经营主体依法维护知识产权提供明确指引。《重点任务》提出完善信用修复机制,省法院制定失信被执行人信用修复具体规定,在诉讼服务中心设置接收失信被执行人信用修复申请材料窗口,对符合法定屏蔽条件的,在三个工作日内采取措施,为经营主体提供更高效司法服务。依法打击虚假诉讼行为,持续开展打击虚假诉讼专项监督,推进信息共享、协同配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发现虚假诉讼线索,营造诚信诉讼环境,保障正常生产经营活动不被虚假诉讼干扰。
在规范执法方面,《重点任务》聚焦规范执法行为,加强执法监督,持续打造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提出依法整治违规异地执法和趋利性执法,公安机关归口接收管理异地公安机关办案协作请求,省委政法委组织对指定管辖案件进行重点评查,对负面典型案例予以通报,对违规违法行为严肃追责问责,以促进跨区域执法公平公正。开展超期案件专项治理,法院持续清理长期未结案件,通过检察监督、公安内部检查等方式强化刑事“挂案”的清理。着力解决拖欠企业账款问题,加强法院与不动产、市场监督管理等部门的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推动解决查人找物难题,开展执行案件“终本不规范问题”专项整治,上级法院强化对终结本次执行程序案件的监督管理。加强涉企行政执法监督,编制涉企行政执法检查计划并向社会公布,降低行政检查的频次,坚决遏制乱检查。政法单位在办理案件中,加强对行政诉讼中涉及的“多头执法”“重复执法”“同案不同罚”等行政违法行为的监督处理。
在便捷服务方面,《重点任务》聚焦优化公共法律服务,提出省、市、县委政法委分别组织各级政法单位法律专家,深入园区、重点企业,上门提供法律宣讲服务,推进企业诚信守法经营;公安机关建立“助企警务联络官”“项目警官”制度,畅通警企沟通渠道,依托市、县(区)两级经济犯罪案件接报案中心,设立涉企经济犯罪案件接报案专门窗口;检察院对于首次受理的刑事申诉、申请国家赔偿、立案监督控告申诉案件,落实领导包案办理,确保件件有回复;法院畅通现场立案、网上立案、跨区域立案渠道,对符合法定受理条件,且材料齐全的案件,应当场立案。对申请材料不齐全的,一次性告知补正内容;司法行政机关畅通行政复议申请渠道,设立涉企受案窗口,对符合法定受理条件的,平均审查期限由法定5个工作日压缩至3个工作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