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北京新恒基物业管理有限公司沈阳分公司(以下简称:新恒基物业),接管“第一城”小区物业服务。十余年的坚守,新恒基物业却在正常服务期间,“突如其来”遭本土物业强行替换,被推上了风口浪尖,也因此陷入了“交接困局”。
2018年末,本土物业勾结别有用心的业主,唆使成立了新的业委会,在利益的趋势下,新业委会与本土物业签订物业管理合同,并协助本土物业强势抢占物业办公区,新恒基物业被迫退出全部项目管理服务。而新恒基物业服务期间所有的财务资料在未获授权的情况下被本土物业公司单方滞留,导致后续费用清算陷入僵局。
物业服务是有延续性的,不能因为物业公司的交替而中断,特别是大型小区,关系到万户家庭的生活及一个地区的和谐稳定。
新恒基物业在被迫退出后,获知供电部门因电费欠缴即将采取限电措施的情况下,垫付电费超过50万元。用服务初心及实际行动保障了小区日常生活正常运转。新恒基物业的这一态度赢得了部分业主的支持,有居民自发向相关部门反映情况,呼吁公平处理。据悉,当事业委会已遭到广大业主解散。
然而除了垫付的电费以外,诸如电梯维保、年检等多笔垫付费用,新恒基物业在之后的维权中却至今未获合理认可。
但试问,预收的费用已经投入到了小区,支付的费用却得不到认可,未收的物业款项又因为被迫清退已经无法收缴。为何有些人却对其视而不见呢?
“无论结果如何,不能辜负业主的信任。”在物业行业这一“吃力不讨好”的领域,服务的背后是实打实的投入。不仅仅是新恒基物业,开发商的投入更是实打实的。自入住以来,为了使小区环境及业主体验得到及时保障,开发商每年垫付物业维护费用900余万。
行业观察人士指出,服务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仅在于管理能力,更在于危机中的责任感。“新恒基物业的应对方式,体现了企业的担当,专业的态度,但如何破解外来企业在地方合作中的‘水土不服’,仍是值得深思的课题。” 数据显示,近三年沈阳物业市场招标项目中,外地企业中标率低,且存在非市场压力。地方保护主义较为突出的现象,增加了外来企业运营的不确定性和成本。坊间流传的“投资不过山海关”,或许不无道理。
从“外来者”到“深耕者”,这家企业用服务赢得了业主的口碑,却也因复杂的地域生态承受着额外压力。其经历或许为更多寻求跨区域发展的企业提了个醒:在追求专业化的道路上,既需要企业的自我坚守,也离不开一个更加规范、开放的营商环境。毕竟,唯有公平的土壤,才能让真正用心服务的企业扎根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