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城东的望儿山与馒首山中间有一山,旧称“熊丘”山。此山西南坡有一尊巨石,高约三丈,犹如一只蹲着的石熊,鬼斧神工,栩栩如生,此山因石熊得名“熊丘”山,故以“熊丘”定城名。而“丘”的本意泛指小山,本地人又称土坟为“丘”,因忌讳字,将“丘”字添了个山字,也就成了“岳”,“熊岳”城名由此而来。
熊岳城位于辽宁省营口市南部,渤海辽东湾的东岸。辖区面积56平方公里,户籍人口11.2万人。已入选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获评全国文明村镇、国家级生态镇、国家级卫生乡镇、全国第二批特色小镇、中国最美特色小城镇50强。
熊岳城最早可追溯至商周时期
熊岳城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商周时期。当时,熊岳是东夷集团貊族的一支青丘的所在地,战国后期属燕国辽东郡,熊岳河流域多次出土过大量战国时期的布币和刀币,说明此地是辽南与中原各国贸易的中心。辽初灭渤海国,渤海国卢州民迁到熊岳,置卢州熊岳县。《辽史·地理志》载:“熊岳县,西至海州一十五里,傍海有熊岳山”,熊岳山即今天的望儿山。到1861年营口对外开埠之前,历代兵家将此设为军防要地。1900年,熊岳是义和团运动最活跃地方,当年义和团在道林寺开大会的照片,还保留在中国历史博物馆。
据刘谦著《明辽东镇长城及防御考》记载:熊岳驿城在今盖县南30公里地方,今称熊岳城,在熊岳火车站西7.5公里。城为方形,有南北二门。据《盛京通志》卷十五《盖平县·城池》条记载:“熊岳城,城南六十里,城池周围三里九十九步,南北二门,按辽志卢州置熊岳县,金改属盖州,元省,今城中设副都统。”。
熊岳历史上名人辈出,金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王庭筠家族、清末盛京将军恩合家族都出自熊岳。
古城古香 温泉资源丰富
熊岳古城基本保留了明清时期城的布局,轮廓可辨,遗迹仍存,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熊岳古城内有一条贯通南北的古街,此条道路在明清时期是穿城通行南北的必经之路,道路两侧分布着众多的商号,是当时经商的黄金地段。城内保存了明代道林寺的殿址和石碑,殿内壁画仍然保存,还有老爷庙的前殿及黄家等多处民宅大院,大片保留了具辽南特色的条石基础、砖墙面,时代特点突出,有重要研究价值。
熊岳镇温泉资源丰富,被誉为“东北第一泉”。地下温泉水覆盖面积为1.8平方公里,有温泉井14眼,日出水量为6000吨,温泉旅游服务企业年接待疗养度假游客近百万人次。以温泉为主题,已举办营口国际海滨温泉节、熊岳温泉红酒节、辽宁冰雪温泉旅游节等系列温泉主题节庆活动。
熊岳镇还是著名的水果之乡,培育推广“辽峰”“阳光玫瑰”葡萄等“熊字号”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