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思宁 王健
朋友圈是腾讯微信上的一个社交功能,创建了人与人之间线上的联络方式,可以同微信好友分享好看的文章和好玩的消息。华东方老师的著作《雷锋朋友圈》将雷锋的名字与朋友圈链接,不仅是著作的结构符合信息社会的思维特定,而且叙述方式更切合信息社会的阅读习惯。著作讲述了同雷锋交往过的60个人的故事,雷锋的朋友已成为蕴藏荣幸的文化符号,对他们而言,这是机遇、缘分和荣誉,也印证了某种相逢是一种担当。从他们同雷锋交往的那一刻开始,就注定了他们成为传播雷锋精神的种子,他们传承着、快乐着、幸福着、享受着、滋润着,以身作则,从我做起,言传身教,让雷锋精神代代相传。这是雷锋精神自然伟力的延展,著作自始至终都对这种自然伟力充满敬畏。
雷锋是有故事的人,他的朋友圈与许多多人的朋友圈不一样,完全超越了时代局限的疆界。封闭的传统社会是熟人社会,他的朋友圈陌生人占相当比例,这是那个时代的人可望而不可即的。雷锋的精神力量穿越了熟人与陌生人之间的界限,他的朋友圈没有熟人与陌生人之分,他遇见的人就是他的亲人,他用最亲切的目光友善地凝视他人,用亲情的爱心对待他人,在华东方老师的笔下,写出了雷锋朋友圈的直径、范围、覆盖面,他的亲人不分男女,不分老少,不分职业,不分级别,不分贫富,不分民族,不分信仰,不分血缘,不分地域,不分先后,甚至不分国界疆界,这种附着于亲情之上的善待、关怀,在叙述中超越了亲情。雷锋的朋友圈是用利他精神链接的,不仅超越了熟人的羁绊,也超越了亲情的羁绊。华东方老师是作家,在他的著作中分明又是研究雷锋的文化学者。华东方老师的《雷锋朋友圈》不仅是对雷锋的朋友的关注,而且还高度地抽象、概括、总结和归纳出雷锋的朋友圈具有三个鲜明的倾向性:一是向英雄模范和先进人物倾斜;二是向有困难的人和需要帮助的人倾斜;三是向弱势群体即老弱病残和妇女儿童倾斜。
著作《雷锋朋友圈》的叙事方式与时俱进,采用了大数据时代的叙事特点,让阅读更有意境、更有美感、更容易吸收。雷锋的朋友圈是有限的,也是无限的。著作写出了雷锋具有一种非凡的人格魅力,这种人格的力量,具有一种特别的凝聚力、吸引力、感召力;具有超强的穿透力和放射力,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即使是没有见过雷锋的人,也可以和雷锋结交成为朋友。著作由60个鲜活的故事构成,在具体的故事中诠释了雷锋精神,以及雷锋精神利他利己的本质,雷锋精神就是一束光,在无数个瞬间,帮助他人走出了困境。著作既是故事,也是华东方老师研究雷锋文化的研究成果。著作叙述围绕利他精神展开,投射出在热爱祖国、热爱党前提下,利他精神的凝聚,于是,雷锋朋友圈的朋友在不知不觉地成为志同道合、兴趣相投、目标一致的同事、战友和朋友,他们共同传承中华民族的血脉和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也是雷锋朋友的价值取向和雷锋朋友的文化内涵。利他精神犹如种子,每个雷锋朋友圈都是传递爱心的种子,在社会播种。雷锋的朋友圈更具有可持续性,著作中的故事,蕴藏着雷锋精神的价值理念,可以提升人的境界,逃离心理疾病的羁绊。著作中的故事在时间维度穿越了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弥漫在书中的故事虽然有时代的跨度,在心理和精神上能够深切地感受到熟悉感。雷锋生活在农业社会与工业社会重叠的时代,雷锋不仅突出了农业社会亲情血缘关系维系礼俗重围,也将工业社会职场非血缘关系的友情相助拓展到社会。信息社会证明了学习雷锋已经变成提升精神境界、抵御心理问题的灵丹妙药,雷锋和他的朋友圈的利他行为超越了时代。阅读著作可以清晰地洞悉雷锋精神诞生在这样的时代,却超越了那个时代维系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约定,将人际关系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成为社会的楷模。
作者:
张思宁 辽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王 健 辽宁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