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四张窑照得名“北票”
清光绪年间(1875-1907年),有一杜姓人发现在朝阳县北部的小扎兰营子、兴隆沟、木多土鄂赖(今北票城关)、大梁岗子(今北票和尚沟煤矿)四处有煤层。经吐默特右翼旗报奏热河都统廷杰批准,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准奏,并发给窑照四张(即龙票)准予开采,因四地皆在朝阳县城以北,故称“北四票”,简称“北票”。北票以清王朝颁发给朝阳县北部四张煤矿开采证(龙票)而得名。
殷商时期这里为孤竹国领地;西周时期属幽州;春秋时期为北方少数民族山戎地区;战国时期为燕国领地;秦代为辽西郡;西汉初为匈奴右贤之地,后属乌桓地;东汉时期,属鲜卑地;三国时期隶属幽州昌黎郡;西晋时期,境内先属鲜卑宇文氏,后属慕容氏;东晋时期, 境内先后为前燕、后燕、北燕的平州昌黎郡龙城县;南北朝时期,属北魏领地;隋代属辽西郡柳城县;唐初属营州总管府柳城县,武德七年(624年)属营州都督府管辖;辽初属中京道霸州;会同三年(940年)为白川州,天禄四年(950年)改白川州为川州,统和八年(990年)设弘理县,统和十一年(993年)设宜民县;金代初为北京路川州,辖宜民县、咸康县,天眷二年(1138年)川州属直隶州懿州,大定六年(1166年)改川州为宜民县,承安三年(1198年)再立川州,辖宜民县、徽川县,泰和四年(1204年)属兴中府宜民县;元初为北京路总管府川州,后改为大宁路川州;明初属辽阳行省川州,洪武二十年(1387年)属左屯卫;后金天聪三年(1629年)元世祖20代孙鄂木布楚琥尔由原住牧地满套儿(今河北丰宁)迁徙巴彦和硕(今下府),为吐默特右翼旗;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设卓索图盟,辖喀喇沁三部与吐默特二部;乾隆三年(1738年)实行“蒙汉分治”,设承德府塔子沟厅管理吐默特右翼旗旗地上的汉民;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属三座塔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撤三座塔厅建朝阳县;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大凌河水泛滥,吐默特右翼旗王府被淹,迁至黑城子。光绪三十年(1904年)升朝阳县为朝阳府。1914年,取消清朝旧制,朝阳撤府改朝阳县。
1940年,北票“撤县建旗”,实行“蒙汉合治”,从朝阳县划出北部6个区为吐默特中旗;以朝阳县南部6区建吐默特右旗,隶属锦州省。1945年9月,中国共产党、八路军进驻北票煤城(吐默特中旗)建立中国共产党北票县委、县政府。1946年4月中国共产党建立北票县政府,驻地黑城子,辖北票北部地区;同时建立中国共产党朝北县政府,驻地金厂沟梁,辖北票西部地区及朝阳县部分地区。1946年11月成立中国共产党北(票)阜(新)义(县)办事处,辖北票牤牛河一带及阜新、义县部分乡镇。1947年1月,建立民族自治的吐默特中旗政府。1947年6月,中国共产党将朝北县、北票县合并为北票县,驻地十八奤,隶属热河省热辽专署。1948年4月,将中国共产党北票县、吐默特中旗合并为北票县·吐默特中旗联合政府,隶属辽西省。1949年5月改北票县·吐默特中旗联合政府为北票县人民政府,驻地由五间房迁至南山,隶属热河省。1955年7月热河省撤销,北票县划归辽宁省锦州专员公署。1959年2月,北票县划归辽宁省朝阳市。1985年4月5日撤北票县,成立北票市(县级市),隶属于辽宁省朝阳市。
辖内水系众多
位于辽宁省西部,朝阳市东北部,大凌河中游。地处内蒙古丘陵、燕山地槽两个地质构造单元中,外有低山环绕,中有丘陵起伏的构造盆地。地貌呈剥蚀低山丘陵、山前堆积、河流阶地、冲沟、河浸滩多种复杂形态。地形以西北部最高,大黑山的主峰平顶山1074.4米。境内有大凌河、小凌河两个水系。其中大凌河流域面积4339.336平方千米,小凌河流域面积181.08平方千米。主要河流有大凌河、老寨川河、顾洞河、东官营子河、牤牛河、长皋河、巴图营子河等。北票市南部建有白石水库,库容量为16.45亿立方米,为辽宁省第三大水库。
“中华龙鸟”“辽宁古果”出土于此
北票市历史悠久,不可移动文物点众多。上园镇四合屯大量出土古生物化石,“中华龙鸟”和“辽宁古果”的发现, 使北票成为“世界第一朵花绽开的地方”“第一只鸟飞起的地方”。
距今2万年左右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其地表散落包括石核、石片和工具三类,原料以石英岩为主。
新石器时代遗址主要有房申地遗址、大力虎遗址、丫台山遗址、店后山遗址、西北村后遗址、铁吉营东山遗址及下石砬子遗址。
青铜时代遗址共计有800余处,主要有丰下遗址、康家屯石城址,佐证了在3500年前已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
战国燕长城在我市北塔镇和台吉营乡穿过,长城历经风雨两千年,遗址尚在,长城的走向清晰可见,部分墙段、城堡、烽火台等遗迹保存比较完好。
三燕文化在我市大凌河两岸分布较多,主要有喇嘛洞墓地、金岭寺遗址、偏石墓地、大棘城和北燕的冯素弗墓地。
辽金遗址在北票分布有500多处,主要有耶律仁先家族墓、黑城子城址。
明代遗址主要是明长城遗址,在常河营乡和小塔子乡与义县交界处山险上,现存烽火台9座、敌台13座,墙体14段。
清代古建筑主要有惠宁寺、长宁寺、延福功德寺、尹湛纳希墓园、南海寺、清心亭等,古典民居有西山民居、彩云堂民居。
民俗艺术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
北票民间故事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风物传说、人物传说、幻想故事、生活故事、动植物故事、风俗故事、笑话、寓言等八大类,此外还有大量的地方民间歌谣,谚语。世代流传下来的地方民间传说与故事,是辽西蒙、汉民族共同拥有的珍贵的民间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和重要的科学、历史及文化价值。北票地区的民间文学和中国其他地区优秀的民间文学一样,具有刚健朴实的艺术风格,在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境界。而由于地域、民族、传承等方面的影响,又形成了独有的艺术特色。
北票民间剪纸是北票地区最流行的传统民间艺术之一,无论从艺术形式及作品内容上都是各地域风格、各民族风格、东西方风格、传统与现代风格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从而形成了独特的艺术个性。
北票石雕体现在地面建筑和实用石质物件的雕琢上以及古墓葬等诸多方面。北票人对石头有着特殊的偏爱,北票作为三燕故地,许许多多的建筑都大量使用石材。建筑上的石柱、柱础、柱额、护栏板、石桌椅、石缸皆有造型多样,风格庄重之感。除此外,石桥、石碑、石狮、石像、石兽等等同样是云气仙灵,姿态生动,运用寓意的手法体现着博大明快的风格。在这样的氛围中,北票人体验着独特的石文化,形成了自己的品位情趣,并将这种认识渗透在了生活的细节之中。
北票龙潭粉丝传统手工技艺、北票民间皮影、北票民间太平鼓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具备了浓郁的地方特色,有着很高的民俗文化价值。
文化遗址让北票文旅资源熠熠生辉
北票市不仅民俗文化源远流长,也有许多文化遗址。长城类有在台吉营乡和北塔镇的战国燕长城,有烽火台、城址等;在常河营乡和小塔子乡的明长城有烽火台、敌台、墙体等;城址有青铜时代康家屯石城址、辽金时期黑城子城址、三燕文化大棘城等;古建筑有惠宁寺、清心亭、南海寺、延福功德寺、长宁寺等清代的建筑。
红色遗址有朝阳寺事件发生地、热河省路矿工人活动旧址、红村坝址、丁家店渡槽等,在我市的老旧学校、古建筑、粮库等设施上有46处92条各类红色标语。
工业遗产类有舍宅水塔、三宝水塔、台吉千米竖井、北票火车站、骆驼营火车站、能家火车站等。
在我市各乡镇生长有大量的100年以上的古树110多棵。
这些人文资源构成了北票丰厚的文旅资源,世界上第一只鸟——“中华龙鸟”在这里飞起,第一朵花——“辽宁古果”在这里绽放,化石文化、三燕文化、红色文化、煤城文化、蒙汉交融文化熠熠生辉,大凌河干流每年有近8000余只天鹅和60多种鸟类往返休憩。现有国家A级景区10个,其中4A级旅游景区有大黑山景区,3A级旅游景区有凌河湾旅游景区、永椿酒业旅游景区、村井坊旅游景区、泉涌山风景区、天鹅湖公园景区、三燕文化教育实践拓展培训基地,2A级旅游景区有毓水谷景区、惠宁寺景区、慕容湖风景区。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