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昌岘村为葫芦岛市南票区暖池塘镇所辖建制村。共有村民1640人,常住人口1050人,共有6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2400亩。辽代名为永和村,为辽代永和县县治所在,金代安昌县县治。辽代设置安昌县,县治为今台集屯古城,金代合并安昌县和永和县为安昌县,县治沿用永和县县治永和村,即今安昌岘,至元代废县。安昌岘的“岘”意为小而险峻的山峰,与“县”同音,故废县后结合地形采用县的同音字“岘”取代,保留了原始地名读音。
县史可追溯至商周 见证辽西走廊的兴起
《锦州府志》记载:“安昌县城,城西九十五里,城毁,地基周围二里一百十九步,门四。”安昌县的存废代表的不仅仅记录了朝代和政权更迭的历史,同时也代表了辽西政治、经济中心由朝阳向锦州的迁移和辽西走廊的兴起。
安昌岘的地名与安昌县密不可分,同样与安昌县的发源地台集屯古城密切相关。安昌县的历史可追溯至商周。至春秋、战国时为屠河,秦置屠河县、汉更名为徒河县、新莽改称河福县。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自征乌桓……其余众万余落,悉徙居中国云。”徒河县与辽东属国的行政建置因户口外徙一并被曹魏废止。晋代时北方的鲜卑族兴起,前燕之慕容廆复置徒河县,至慕容皝置西乐县于此。隋开皇元年(581年),辽西地区“唯留建德一郡,龙城一县,其余并废。”唐代尝置徒河州(未设),是为“自幽距辽二千里无州县”。辽置安昌县,此时建立锦州城,加之辽西走廊逐渐取代了大凌河古廊道,成为沟通东北与中原主要的交通线路,辽西的区域政治、军事、经济中心逐渐迁移到锦州。故金代合安昌县、永和县为安昌县,迁县治到当时的永和村,即今安昌岘村。
辽代舍利塔高耸 对研究辽金历史及建制沿革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
安昌岘有辽代舍利塔位于安昌岘村东500米的塔山顶上。该塔始建于辽代金天德四年(1152年)重修。塔体采用青砖砌筑,八角实心密檐式,塔基周长17.5米,现存高度17.14米,占地面积26平方米。塔西南处立有一石碑,两面刻有碑文,正面为金代锦州判官都骑尉王廷圭于天德四年(1152年)重修舍利塔时撰写的《锦州安昌岘永和村东讲院重修舍利塔碑铭》,记载了重修和藏舍利九颗的经过。背面字迹不清晰。该碑文也侧面佐证了,金代安昌县与永和县合并,设县治于今安昌岘的历史。
安昌岘舍利塔年代久远,砖雕艺术精湛,对研究辽金历史及建制沿革都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安昌岘舍利塔1988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安昌岘村因悠久的历史和具有重要的地名文化保护价值,于2024年被列入第一批辽宁省地名文化保护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