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暇时翻阅《孝心不能等待》,一张张作者母亲的照片,有年轻时的黑白照、年老在公园游玩的照片、病榻上的照片……一篇篇行文朴素却充满真情实感的日记,让人感同身受,不禁联系起自己的经历……
转眼又是一年。每年除夕夜,一家人都会围坐在一起看春晚。春晚对我来说,一年比一年更像背景音了,只有爸妈偶尔的笑声会让我抬起头专注一会电视屏幕。
很久没有仔细看过爸妈的样子了。也许因为朝夕相处,使他们趋于衰老的变化不易察觉了。于是,一次偶然的仔细观察使我感到心惊,原来爸爸的两鬓已经花白了,妈妈的牙不知道什么时候掉了一颗。
比起父辈那一代人,我是十分幸运的。我没有经历过大动荡,不愁温饱,甚至可以心安理得地接受教育。也许因为得之容易,又不知这背后有几代人的艰辛,使我不懂得珍惜。如今年岁渐长,也略读懂了生活的不易。
父亲那“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理念,使年幼的我免不了受一番皮肉之苦,以至早早地产生了逆反心理。当时的想法就是,一定要考上住宿学校,远离这个家。在学校的时候,也不太认真念书,只挑自己喜欢的课用心,还觉得自己特立独行的样子特酷。真正谅解父亲,是从了解他的童年开始。一个瘦弱的小男孩,在学校里被同学欺辱,仅仅因为自己的父亲在那个年代被安上莫须有的罪名批斗。我站在几十年后的现在,遥遥望着那个画面。他不甘,他难以忍受,他觉得念书无用,他想要早点赚钱补贴家用。几十年后他发现他错了,他应该把目光放得长远一点,他不知道怎么教育自己的孩子,因为他也没有受到过很好的教育。他只能像无数个传统的父亲那样。
我妈妈在三十来岁的时候失去了自己的母亲。我还记得和她一起去医院看外婆的画面,她在从医院回家的路上总是哭,眼睛红得像兔子。直到现在,看一些感人的影视剧时,她还是会偷偷抹泪。当我有一天读到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时,结尾那句“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想想这个城市在十几年间发生的变化,似乎读懂了妈妈的心情。
17年5月,爷爷去世了,此后爸爸仿佛老了很多。爷爷在世的时候,他们偶尔也有争吵。在爷爷生病的那段时间,爸爸总是尽心尽力地照顾着。爷爷全身浮肿,稍微碰一下就疼,每次要去医院,爸爸总是小心翼翼地背他下楼搭车。爸爸是以什么样的心情背着自己病重的父亲呢?可是他不能哭,他哭了,老人的情绪也会受到波动。爷爷去世的那天,他还是没有哭。爷爷在生前就决定做遗体捐献,他走的那天来的人不多,有真心到太平间为他上柱香的、很久没见的亲朋好友,也有看上去似乎只是来求个心安的、连下来上柱香都不肯的同乡。甚至有同乡觉得,爸爸是不孝的,遵从老人捐献遗体的意愿是不孝的。忙完爷爷的后事,过了一段时间,有天晚上爸爸提起爷爷,又说起自己小时候的事情,突然间他哽咽了,然后他久久地不发一言。
外婆过世后,外公没有再娶,别人想给他介绍老伴,他都客气地回绝了。即使是当年,年轻的外公远赴他乡修铁路时,有当地的漂亮姑娘喜欢他,他也老老实实地告诉别人,自己已有家室。于是妈妈总是担心他一个人不好好吃饭,只要有空就做好饭给外公送过去。
爷爷生前最喜欢的一首歌叫作《人在旅途》,里面有句歌词是“人生本来苦恼已多,再多一次又如何?若没有分别痛苦时刻,你就不会珍惜我。”爸爸妈妈以实际举动让我明白,孝心不能等待。学会珍惜,让每一次告别的时候,少一点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