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汝莉:北京教育学院教授,享受政府津贴的专家,长期从事中国教育史的研究与教学工作,参与编写《中国教育通史》、《中国教育思想通史》等专著,所撰《中国科技教育史》获得第三届全国教育理论著作一等奖。
现在已经进入花甲、古稀、耄耋之年的老人们,几乎都曾经为记载一个又一个英雄悲壮人生的书籍,流过激越的眼泪,那真是“泪飞顿作倾盆雨”,牵动的是革命的情怀,引发的是革命的行动……然而,这本《孝心不能等待》,在一个一个普通读者手中传阅时,伴随着的竟是一串又一串默默无声的眼泪,引发的则是千千万万儿女对孝行的深沉反思……作为一个读者在《孝心不能等待》再版之际,开始从哀痛的情绪中走出来,试图进行一点理性的思考:《孝心不能等待》唤醒了什么?
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野兽!
“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野兽”,我国古代的先哲似乎深谙这一道理,为了引领整个社会远离野蛮愚昧,他们提出了明“人兽之别”这一重要命题。中国古人认为人和动物的区别,最为重要的不仅在生理上,更在心智上。孝道观念的产生,恰恰体现了中国先民对人生命活动早熟的自觉意识,这一意识曾经转化为普适性的社会价值观:“知为人子者,然后可以为人”,明确指出,只有懂得自己作为“人子”应尽的孝道,那才谈得上是一个真正的人。能不能理解孝道,实施孝道,便成为中华民族衡量人性的标尺。遗憾的是,漫长的“铁血英雄”时代,几乎淹没了孝道观念。人们在读《孝心不能等待》时淌下的泪水,表明这些读者已经与作者建立了精神上的沟通,人们深埋在心底的人性“天使”被唤醒了!
《孝心不能等待》认为,“孝心是人的精神家园中的一块净土”,诚哉斯言!
钱穆先生曾经谈到过古代表达孝心的祭丧之礼,认为它能“导达人类之仁心”。因为这种礼仪,对死者不可能再有实利,对生者也不可能获得任何酬报,足以“超于功利计较之外”。宋代著名儒家学者陆九渊有诗云:“墟墓兴哀宗庙钦,斯人千古不磨心。”意思是说,人们面对埋葬先人的坟墓所涌动的深沉哀痛,以及在宗庙中所表现的对先祖真诚的崇敬之情,这是人类最为珍贵的、绵延千古不曾泯灭的良心!《孝心不能等待》是对已故母亲追思的日记,其中记写了其母『七七』祭日时,作者在奔赴西藏的万里高空之上,他“向着神山圣湖给妈妈祭拜”。今年六月二十九日,正值汶川地震的『七七』祭日,人们向着北川的方向,用鲜花、红烛……遥祭亡故的亲人,他们和《孝心不能等待》作者表达的都是那“千古不磨心”!孝心,在功利主义汪洋恣肆的浊流中,如同汩汩流淌的清泉,在洗涤净化着人们的灵魂。
浮生难得半日闲!
作者何庆良,由一位共和国的海军军官,到传媒专业毕业的博士,再成为一个直辖市部门的领导干部……他能不忙吗?无情的岁月就在那坚守岗位、埋头书堆、备考、撰写论文和无所不为的公务中逝去了……他为自己母亲走得太早,尽孝来得太晚,追悔莫及。其实,不仅对他来说,对所有的人来说,似乎生活从来没有,也不会给我们安排专门尽孝的时间。如果希望等到闲暇时才尽孝,恐怕也就无法尽孝了。尤应指出的是,尽孝并非易事,所谓“为人子者,事富贵之父母易,事贫贱之父母难;事康健之父母易,事衰老之父母难;事具庆之父母易,事寡独之父母难。”我们社会中还有不少贫贱的、衰老的、寡独的老人,正受着煎熬,甚至遭受晚辈的虐待。老龄化社会正在向我们走来,不仅“孝心不能等待”,倡导“孝行”也不能等待!
孝道传递是圣洁的爱心。
《孝心不能等待》这本书是用日记体的方式写成的,其中渗透着对母亲深恩的追思。书中的这位母亲在“婚后的58年里赡养和抚育了五辈人”,是深入骨髓的敬老爱亲的传统教养,使这位母亲,以柔弱之躯和礼让、宽容的情怀,维系了一个由五辈人组成的和睦家庭。她以“淡定的人生”,向周边的邻里亲朋,昭示着爱心的伟力。作者面对远去、且永不回返的母亲,受到了“死别”之痛的巨大震撼,使他的思想走向了人生的终极目标,产生了无尽的追悔,并升华出“孝心不能等待”的哲理,众多的读者又由此开始了对孝心的“自省与自责”……这部书的出版与传播,在我们面前呈现了一条由孝道传递爱心的心路历程。
孝心是发自内心的情感,它不像“知识”是可以从身外习得的。唤醒孝心靠感悟,感悟又有赖于“自省”。“自省”对个人来说,是超越自我的大智大勇,诚如大儒杨时所言:“克己自胜,非君子之大勇,不可能也。”对孝行的反省,对于整个社会来说,则如罗曼?罗兰所说,将为我们筑起“一所严酷的培养良心的学校”!
人们阅读《孝心不能等待》时,涌动的哀思,表明中华民族独步天下的孝道文化正在向现代转化,重放异彩。鲁迅先生曾说:“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孝心是名副其实民族精神的重要魂魄,《孝心不能等待》一书的问世与再版,是做了让中华民族文化魂魄发扬光大的有益工作。
相信,当孝心和爱心覆盖华夏大地之时,必将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