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4岁的洋洋(化名)刚刚经历了一场生死考验。
一个直径不足3厘米的膈疝让洋洋深陷腹痛、呼吸衰竭的危险境地。
幸好,沈阳市儿童医院外二科医生们妙手仁心,通过前后两次手术,成功地将洋洋从生死线上抢回,并最终帮助洋洋重拾健康和笑脸。
突发急症4岁患儿危在旦夕
4岁的洋洋(化名)本该是天真烂漫,在外随意玩耍的年纪,有一天却突发腹痛,并且连续4天不排气也不排便,家长非常焦急,怀着忐忑的心情前往了沈阳市儿童医院外二科就诊。
外二科主任马海峰接诊后,经过详细的查体,配合患儿的腹部平片检查,初步判断患儿是急性肠梗阻,同时询问家属得知,洋洋之前也总是有腹痛呕吐的表现,但都会自行好转,家长一直没有在意,直到这次病情加重,才决定就医。
待洋洋入院并完善胸部CT检查后,医生发现,孩子的大部分大网膜、部分回肠以及横结肠均疝入了左侧胸腔并导致纵膈右偏。
在等待系统检查结果时,洋洋腹痛越来越重,并且出现了呼吸困难,血氧饱和度下降,这是膈疝影响肺功能导致呼吸衰竭的征兆。
从死神手里抢生命 他们做到了!
从值班医生处获悉洋洋病情危重后,外二科马海峰主任连夜从家中迅速赶来医院,与科室人员及麻醉科等联合讨论,完善术前准备,向家属交代风险,决定急诊经腹腔镜入路行膈疝修补术。
时间就是生命,从发现呼吸衰竭到开始手术,只用了不到一个小时。术中发现由于洋洋的肠管长期反复疝入胸腔,导致疝囊与大网膜及肠管粘连严重,并且全部的大网膜、一半的横结肠都从一个不足3cm直径的小孔疝进了胸腔。手术难度相当于从鸡蛋黄大小的小孔里把疝入的肠管和大网膜掏出来。好在人的脏器有顺应性。马海峰主任用腹腔镜操作钳一边撑开疝口,一边一点一点的把肠管,网膜从胸腔里还纳回腹腔。术中血气监测不停报警,提示患儿存在I型呼吸衰竭,麻醉师不停调整参数提供保障。配台护士动作麻利,经过医护及麻醉的共同努力下,手术顺利完成,好在疝入的脏器并没有坏死,只是浆膜水肿渗出,保住了肠管。
经过紧急手术,洋洋终于摆脱了死神的威胁,安返病房。
二次手术 提高患儿生活质量
当大家都松了一口气的时候,马主任知道,风险还存在,围手术期还未完全度过,还有很多潜在风险。
果然,在术后第8日,洋洋又一次出现了呕吐的症状。医生检查发现,洋洋出现不完全性肠梗阻,考虑为粘连性肠梗阻。
马主任立刻采取对应措施,通过医患之间的相互信任和配合,保守治疗,患儿逐渐好转,逐步增加饮食,但仍偶有呕吐,完善造影及CT检查提示肠旋转不良,空肠上段不完全性肠梗阻。粘连性肠梗阻再手术会一次比一次粘连的重,除非明确梗阻的准确位置,针对梗阻点松解,而不是广泛的探查。
洋洋虽然是不完全性肠梗阻,但经过该保守治疗却仍不见好转,严重影响洋洋今后的生活质量,第二次手术势在必行。
如果说第一次手术是挽救洋洋的生命,那么第二次手术就是要提高洋洋今后的生活质量,马主任思考再三,依照人体解剖结构电脑建造梗阻模型,确定梗阻位置,经全科讨论,反复与家长沟通,取得家长的理解信任和支持后,决定再次手术。
术中发现,与术前建模位置一致,是由于之前大网膜和横结肠粘连严重,导致大网膜、横结肠与空肠上段形成纤维粘连,导致的不完全性粘连性肠梗阻,手术完全松解了肠管粘连,并且探查了第一次手术的疝口,发现恢复的非常好。
经过第二次手术后的洋洋,很快重新出现了笑脸,术后一周,身体状态恢复良好。
如今,历经40天的治疗后,洋洋终于痊愈出院了。
先天性膈疝可危及生命 一旦确诊须尽早手术
沈阳市儿童医院外二科马海峰主任介绍,膈疝是最常见且危重的先天性横膈缺陷,又称胸腹裂孔疝。发病率在1:2200-1:5000,约80%发生在左侧,15%发生在右侧,另5%为双侧,尽管近年产前诊断膈疝及手术,监护水平有所提升,但死亡率仍高达40%-50%。
部分患儿在胎儿期的排畸检查中就会有所表现,所以产前检查尤为重要,可给医务人员及家长提供参考信息,越早越有更多选择。
多数患儿发病时表现为呼吸系统症状,严重者婴儿出生后数小时内即出现呼吸困难,消化系统症状中呕吐较少见,如发生往往是因纳入胸腔内肠管嵌闭或伴发肠旋转不良引起。膈疝患儿需注意是否伴发其他畸形,最常见为心血管及泌尿生殖系统畸形。一旦确诊须尽早手术治疗,因少数膈疝患儿会伴发肠旋转不良畸形,术后应注意患儿腹部体征。
从细致处入手,不畏艰险永攀高峰。沈阳市儿童医院外二科医护团队不断地开展四级手术,一次次的完成技术挑战,救死扶伤,不断精进医疗及护理技术,待患如亲。沈阳市儿童医院的医护人员们将继续秉承着“为儿童健康负责,让家长放心选择”这一服务理念,全心全意为沈城儿童的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