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6月的第二个周六是我国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是6月8日。为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非遗保护意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非遗保护良好社会氛围,我省将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前后集中开展系列非遗宣传展示活动。
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的主题是“保护传承非遗 赓续历史文脉 谱写时代华章”,我省的口号是:
1.保护传承非遗 赓续历史文脉
2.加强非遗系统性保护 提升保护传承水平
3.讲好中国非遗故事 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4.加强非遗保护传承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5.人民的非遗 人民共享
6.多彩非遗 天辽地宁
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动各地基于本地的非遗项目和相关场所,开展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便于参与的活动。
据初步统计,全省在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前后将举办155项非遗宣传展示活动,其中线下活动124项。
重点活动如下:
一、辽宁省“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主场城市活动暨“第十届沈阳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
6月8日—10日,在沈阳市北陵公园举办。活动遴选全省各市近百项非遗代表性项目参加展示,围绕非遗保护与传承、文旅融合、乡村振兴、端午节庆等方面,将活态传承、动态展演、静态展示、沉浸式体验等内容进行集中呈现,让观众在传统文化的欣赏与体验的过程中,体验沈阳地域文化魅力。活动还将在法库县爱新觉罗皇家博物院开设分会场。
本次活动分为非遗展演、非遗展示、中医义诊、非遗研学四个主要部分。
(一)非遗展演
展演汇集辽沈地区优秀的表演类非遗项目。类型包括:传统舞蹈、传统音乐、传统戏剧、曲艺、武术、器乐、传统体育游戏与杂技等。展演节目涉及锡伯族、朝鲜族、满族、蒙古族等诸多民族,同时邀请俄罗斯族、达斡尔族等非遗项目助演。展示辽宁这片土地上多彩的民间文化艺术。
(二)非遗展示普装展区
选调辽沈地区民族地域风情的传统手工类项目,将最能体现技艺特色的生产原料和工具及作品等展示于观众面前。各类项目的代表作品将在展柜和展桌上陈列,传承人将带来部分制作原料和半成品,传承人进行现场制作,现场展示非遗传承人巧夺天工的技艺。为大众提供一扇了解辽宁民族历史文化、非遗手工制作技艺、非遗人文风貌的窗口。
(三)特装展区
1、医脉相承中医义诊区
在本次非遗活动中将设立医脉相承特装展区,专门为这些中医的非遗传承人们专门搭建一个义诊区域,现场为人民群众进行义诊治疗,宣传中医理论,让人民的非遗服务人民。
2、辽宁非遗伴手礼集中推荐
单独设置一个推荐展示区,专门用于推荐各种各样的辽宁非遗伴手礼,丰富旅游商品内涵。推动非遗传统工艺走进现代生活,进而推动辽宁非遗项目的活态传承和创新发展,促进非遗与旅游高质量融合发展。
3、寻味非遗非遗美食体验区
集中展示我市辽菜传统烹饪技艺、老边饺子、老边饺子等传统美食非遗项目。在体验美食的同时,重点体现:国家生产性保护基地、非遗工坊在加强非遗保护等方面的示范方面的作用。现场提供试吃服务。
4、塔城少数民族非遗展区
单独设置塔城地区少数民族非遗展示区,为塔城地区非遗项目提供展示、展销平台。体现沈阳对口塔城市对口支援,对塔城市协作帮扶。并现场提供塔城食品试吃活动。
5、非遗进社区展示区
通过图文的形式详细展示我市非遗进校园、进社区工作成果,并重点展示我市在牡丹社区等地非遗研学工作成果。在现场选取金氏绳结等项目开展研学活动。
6、网红打卡地
在展示区设立各种有辽宁特色的网红打卡点,剪纸造型的拱门、面塑糖人的雕像等等,用艺术、科技的方式讲好非遗故事,将非遗与文旅深度融合,打造沉浸式体验,拉近非遗和公众的距离,让非遗“潮”起来,“活”起来,“火”起来!
7、乡村非遗展示区(分会场)
在法库半拉山子村(爱新觉罗皇家博物院)设立分会场,选调我市乡村地区非遗项目,打造乡村非遗展示区。以非遗资源融入旅游景区,丰富其旅游内涵,促进非遗与旅游融合,赋能乡村振兴。
(四)活动主要特点
1、通过非遗传承人现场介绍、非遗展品呈现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充分宣传展示辽宁非遗系统性保护的工作成果,营造全社会参与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
2、通过现场非遗作品的销售,推动非遗融入现代生活,促进人民共享,增加工坊收入,展现非遗传承人的智慧和技艺,推动非遗振兴工作取得实效。
3、将全省各地非遗之美激情呈现大众面前,展现我省各市非遗传承人魅力,讲述辽宁非遗故事。
4、通过音乐、舞蹈、说唱等艺术形式,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辽宁省非遗宣传推广系列活动(盘锦分会场)
2024年6月5日,在盘锦辽河美术馆文化广场开展“诗书画印·影像非遗”活动。活动分为四部分。
一是“诗书画印·影像非遗”盘锦市非遗主题创作展。邀请全市77名文学艺术家参与创作,以格律诗、书法、绘画、篆刻、摄影五种文艺形式为载体,历时一年,完成原创作品345件,充分展示盘锦市近年来非遗保护成果。
二是“两创实践 版权护航”非遗版权登记服务。依托辽宁版权服务工作(盘锦)站,现场为非遗作品进行版权登记。持续推进已有数字资源版权登记工作,合理开发利用版权。
三是“多彩非遗 十分盘锦”盘锦非遗保护成果展示展演活动。选调高跷、龙舞、狮舞、秧歌等非遗项目现场展演互动,展示非遗保护成果,营造浓厚节日氛围。并同时开展盘锦非遗购物节。
四是组织“辽河口风情”鞍山·锦州·营口·阜新·铁岭·盘锦传统技艺联展。汇聚辽河流域城市30余个具有突出地域特色的非遗项目共聚一堂,让群众进行现场沉浸式体验。
三、推动非遗走进博物馆,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6月8日——8月18日,在辽宁省博物馆举办“出将 入相——戏曲文化展”。展览用戏韵千年·历岁月沧桑,戏曲故事·阅世间百态,梨园瑰宝·咏天辽地宁三个主单元,立足于馆藏戏曲文物,以2006年第一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的京剧、评剧以及2008年第二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的海城喇叭戏,辽剧、二人转、阜新蒙古剧,从物质载体和非物质载体两方面诠释戏曲文化,精心打造一台用中国戏曲讲好中国故事的展览。
四、举办“云游非遗·影像展”,推动非遗广泛传播
发动各级非遗保护单位积极上传近年来非遗保护成果,更新完善辽宁云上非遗馆平台相关内容,以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和辽宁省非遗工坊为重点,集中展示展播各类优秀非遗资源,集中展映《共赴非遗之旅 感受美好辽宁》《辽海情韵——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项展演》等一系列专题视频,发动网友参与互动讨论,让更多社会公众关注、了解生活中丰富多彩的非遗和生动的非遗保护实践。
五、开展非遗进景区活动,服务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2024年6月9日—10日,在虎山长城景区内过街敌楼广场举办非遗进景区展示展演系列活动,通过“非遗·嘉年华”“非遗·食神长廊”“非遗·匠心技”三个主题,系统展示辽宁省、丹东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成果。
主题一非遗·嘉年华:开展丹东全地区鼓乐演奏技艺交流活动,组织国家级传承人唐海峰为代表大孤山唐家鼓乐班,省级传承人赵金龙为代表的东港市赵家班,市级代表宽甸戚家班,通过切磋技艺、交流互鉴、展示风采的形式,展示我市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丹东鼓乐》保护和传承取得的优秀成果。
主题二非遗·食神长廊:组织省内部分省级传统食品类非遗项目以及丹东满族、回族、朝鲜族等13项非遗特色美食,集中展示省、市具有地域特征的非遗项目,让观众在现场“看得见、尝得到、能体验、可带走”,感受传统非遗美食的魅力。
主题三非遗·匠心技:组织省内8个代表性非遗项目、我市22个代表性非遗项目,携带创作的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及现场互动,讲授非遗文化,展示技艺绝活,让市民群众与各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零距离接触”。
六、推动非遗保护成果促进乡村振兴
6月8日,我省组织的2024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戏)传承人研修培训班将带着复州皮影戏、凌源皮影戏、岫岩皮影戏、盖州皮影戏、锦州皮影戏等5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将学习培训成果转化为精彩的皮影戏表演,赴沈阳市法库县半拉山子村、铁岭市铁岭县凡河镇五角湖村进行展演,为广大村民奉献精彩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促进乡村振兴贡献非遗力量。
七、举办“非遗购物节”,促进文旅消费
各市以非遗工坊、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中华老字号为重点,在历史文化街区和村镇、自然和人文景区,设立传统工艺产品的展示展销场所,集中展示、宣传和推介具有民族或地域特色的传统工艺产品。如营口将于6月5日至6月11日在营口市辽河老街1861广场举办“放心购·乐享非遗”非遗欢乐购物节,设非遗美食互动展区,精选餐饮类非遗项目集中展示,以试吃、买赠、优惠等多种方式让群众享受“舌尖上的非遗”。本溪将于6月11日在本溪市溪湖区人广场举办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展示展演活动暨非遗购物节,选取本溪满族荷包、传统木版年画、桓仁董氏香辣牛肉酱等具有地域特色的非遗项目现场进行展示展销。辽阳开展“人民的非遗-人民共享”辽阳市非遗购物节,采取集中促销让利多种优惠活动,推广当地特色项目古襄泉酿酒技艺、大唐服装设计手绘、石记百味薰酱、老世泰、君喜熟食、老磨房全驴宴烹制技艺、烤鸭熏鸡传统制作技艺,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惠及更多人民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