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在辽南小镇上的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1948年建校的农业老校。办学76载,始终践行扎根“三农”、服务“三农”、强农兴农的使命。学校现为全国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A档)建设单位、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国家优质高职院校、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2021年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近年来,学校不断探索实践农业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的“辽农模式”,引领师生面向乡村振兴主战场,构建了特色鲜明的“四个一”精准助农模式,为持续打造乡村振兴辽宁样板贡献智慧和力量。
一、“一群人”书写脱贫攻坚山海情
学院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以打赢脱贫攻坚战为切入点,以服务乡村振兴为长远目标,依托学院人财物技资源,聚合政产学研力量,立足盖州市万福镇苇塘村,辐射整个盖州市,从思想、技术、人才、产业和组织等5方面开展了“立体链条式”帮扶,形成了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服务乡村振兴“以点带面、五位一体”的“苇塘模式”,荣获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一是依托人才优势,驻村帮扶出实招。苇塘村地处盖州市东部山区,全村共有730余户2600多口人,土地4000多亩,以玉米种植为主产业,老人和妇女为主要劳动力,村集体收入为零,是典型的“空壳村”。
2017年7月,学校向该村派出了由一名党务干部和两名农业专家组成的驻村工作队。工作队像钉子一样“钉”在村里。他们放弃了镇里统一安排的宿舍,坚持在村里租了三间简陋的民居做宿舍兼办公室。在发展村集体产业过程中,工作队既当管理者,又当义务技术员。为了卖好新品种苗木,他们逐村张贴宣传单,免费开展技术讲座,深入田间地头进行技术指导。村民觉得井水质量不达标,工作队就入户取样,自费为其检测。村民玉米地出现大面积死苗,工作队就为其测土样,制定解决土壤酸化方案。为降低集体生产项目成本,工作队免费打桃芽两万多个。工作队眼里有“民”、肩上有“担”、手里有“活”、心里有“责”,用“绣花之功”服务乡村振兴。
二是依托科技强势,扶产业促进增收。学校以驻村工作队为“先锋队”,调动全校农业科技力量,开启立足苇塘村、辐射万福镇乃至盖州市的“推广技术扶产业,促进农民增收”之路。工作队主导实施苇塘村集体果树苗木繁育推广项目。2018年以来,该项目累计繁育销售果树新品种苗木5.9万余株。学校选派养殖专家入村,集体论证实施了寄养驴项目,帮助村集体成立了经济服务社,探索发展村集体经济有效途径;帮助村里引进了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建成高标准永久基本农田3000亩,修筑混凝土田间道路4690米,建设农田防护林网500米;因需委派专家进县、镇、村入户讲解种植养殖技术、宣传党的惠农政策、深入田间地头指导生产200余人次。还将高粱新品种选育和大豆新品种选育两个优势课题组落户万福镇,示范种植含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豆新品种100多个,繁育推广农职豆1号原种1500多公斤;选派高粱新品种选育课题主持人担任万福镇科技副镇长,示范种植酿酒高粱新品种21个。
发挥驻村驻镇干部培训专家的有利条件和国家培训基地优势,“请进来、走出去、上电视”,“扶上马、送一程”,组织开展帮扶式培训,先后为苇塘村、万福镇、盖州市举办40期现场培训,培训新农民4200余人,通过营口电视台《新农村》栏目等新闻媒体举办技术培训十余期。通过培训,学员思想进一步解放、技术进一步增强、经营管理能力进一步提高,涌现出养羊专业户李兆忠、“盖州李子哥”张鹏等一批致富能手,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培育了一大批农村实用人才。
三是依托组织优势,凝心聚力引方向。2018年以来,工作队组织学校13个党总支入村,与28户脱贫户结成“帮扶对子”,与村党支部结成“共建对子”,因户制定帮扶方案。院领导、各党总支先后入村30余次,明确党委书记为定点帮扶工作第一责任人,党委组织部为负责处室,从人财物各方面给予工作队大力支持。各党总支入村后,为脱贫户“送温暖、献爱心、鼓干劲、助生产”,送去生产救急资金、慰问金、米面油等生产生活物资,帮助村民销售家禽等特色产品,帮助培养年轻村干部。
四是坚持服务为民,科技助农显成效。如今苇塘村所有脱贫户均实现稳定脱贫,10%以上的脱贫户家庭人均年收入超过两万元,开始由“输血”向“造血”转变。驻村工作队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队长白忠义被评为辽宁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和优秀科技特派员,队员分别受到记功和嘉奖表彰。工作队事迹被多家权威媒体宣传报道。果树苗木繁育推广和寄养驴两个项目,为村集体净增收10余万元。特色“五小”养殖项目在万福镇良性发展,苇塘村50余户脱贫户每年增收20余万元。新品种果树苗木推广和跟踪技术服务,带动苇塘村27户脱贫户发展果树庭院经济,带动县域内农户新发展果树1000余亩、增收100余万元。通过引入高粱和大豆育种课题,带动万福镇农户有效调整了种植结构。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苇塘村粮食种植条件得到很大改善,粮农的种粮热情和收入都有了较大提高。
二、“一只羊”铺就幸福致富路
一是科技助力,农民脱贫致富有底气。一只羊讲述着一个村庄精准脱贫的感动,这只羊再次讲述着脱贫后乡村振兴道路上共同富裕的传奇。以科技带动产业的优化升级,是实现农民群众增收目标的重要支撑。在技术推广和服务中,学院孙亚波博士带领的反刍科研团队始终注重把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实际相结合,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提高辽宁绒山羊产业的整体竞争力,获得了养殖企业和养殖农户的高度认可。许多农户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农民们也获得了更多的机会和希望。
家住辽宁省盖州市万福镇苇塘村的李兆忠大爷是一个典型的贫困户,家中只有1人,两个儿子虽成家但也维持生活。李大爷平时仅仅依靠养12只羊生活。2019年,孙亚波博士带领的反刍产业科技创新团队在下乡进村入户进行技术服务中发现,其所养的绒山羊体型矮小、羊绒产量低、绒毛品质差,很难有经济效益。于是向李大爷赠送了一只来自辽宁绒山羊原种场的价值3万多的优秀种公羊,该种公羊具有产绒量达1500g、绒细度为15.4um的优秀生产成绩。在饲养管理中,孙亚波带领团队成员为李大爷做疾病诊疗、饲料配方研制、选种选配等技术服务,通过利用种公羊的改良,李大爷的羊群在一年内迅速由12只扩大到了34只,绒山羊的质量发生了质的飞跃,李大爷在2020年末实现了彻底脱贫。李大爷的大儿子看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也加入到父亲的绒山羊养殖中来,如今羊群规模已经发展到80多只,带动了整个家庭的富裕,一家人其乐融融。如今在辽宁,像李大爷一样,走“羊”路、发“羊”财的村民越来越多,辽宁绒山羊的生产发展方式也逐渐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羊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之一。
二是再创佳绩,探索科技兴农新路径。辽宁绒山羊产业的蓬勃发展,是学院响应中央主旨,积极发挥自身优势,特色教学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注重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产业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近5年来,反刍科研团队累计培训指导养殖户近1000人次,推广实用新型技术20余项,覆盖了辽宁省12个市50多个县区,累计带动产生经济效益4亿元以上。目前,辽宁省绒山羊存栏量约为323万只,形成了以辽南辽东为核心的种羊繁育基地,其中营口地区(特别是盖州)作为辽宁绒山羊的核心育种区域,是全国绒山羊的供种基地,全省每年调往外省种羊在20万只以上,种羊生产培育具有优越的生产性能和广阔的市场前景。绒山羊产业已经成为全省重点特色产业,也是农民从事养殖业风险性较小的产业。未来在辽宁绒山羊产业技术研发上,团队将重点瞄准培育“超细型”绒山羊这个方向,通过分子育种与常规育种手段相结合的方式选育新品系种羊,解决辽宁绒山羊的“羊绒细度不够理想”这一卡脖子难题。
三、“一粒种”孕育出希望的田野
“多亏专家手把手指导,俺家大豆获得大丰收,一亩地能增收100多斤。”种上新品种,大豆产量提升了,收入也提高了,大连市普兰店区小刘家屯种植户姚成方最近特别高兴。以前,姚成方种的大豆病害多,管理也不科学。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农业专家得知情况后,上门推广新品种,为姚成方量身定制大豆田间管理和病害防治方案,手把手指导实施防治措施,使得大豆亩产显著提升。这一段话是来自2023年10月30日,《辽宁日报》头版“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专栏以《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精准对接助农解困:把先进农业技术送到田间地头》为题,报道的学院主题教育开展情况的部分内容。类似这样的“喜悦”场景,还有很多很多……
学院于2017年组建了作物育种研究所。研究所与辽宁省农业科学院、辽宁东亚种业集团、辽宁联达种业有限公司等多家单位合作开展了研发、推广等工作。2020年与营口佳昌种子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科研单位合作成立了“营口市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及高产高效生产示范与推广产学研联盟”。
近5年来,选育出玉米新品种2个(元钰2号、L189),高粱新品种1个(熊杂8号),大豆新品种2个(农职豆1号、辽农职黑豆1号),花生新品种1个(熊花1号)。同时,在新品种选育的过程中,完成了良种良法配套。选育的农职豆1号有效决了辽南沿海地区种植大豆容易“花脸”(褐斑病)的难题,近5年在庄河、普兰店、金州、瓦房店等地区累计推广4万余亩,创造社会经济效益4000余万元,帮助农民增收400余万元。选育的熊杂8号高粱已累计推广7000余亩,2022年与东亚种业开展合作,制种面积进一步扩大。选育的玉米新品种元钰2号与企业签订了经营权转让协议,下一步将以企业为主进行联合开发推广。
四、 “一个果”开启美好新生活
山东莱阳的于杰先生是一位葡萄种植新手,由于不懂葡萄种植技术,连续三年棚室几乎没有效益,在他几近放弃的时候,通过朋友联系上了学院果树教研室主任、辽峰葡萄种植专家卜庆雁教授。结合莱阳地区的气候特点和种植的品种,卜庆雁教授帮他分析原因,调整生产计划,及时做出指导,通过不懈努力,于先生的冷棚葡萄终于起死回升,获得了成功。近年来,卜庆雁教授先后带动了300余户农民和10余家企业种植葡萄,创造了数以千万计的经济效益。
学院辽峰葡萄种植专家团队还不辞劳苦,频繁深入生产一线,成百上千次实地指导企业和农民生产,释疑解难。绥中秋地集团种植的温室葡萄曾大面积出现问题,在得到企业寻求帮助的信息后,团队亲赴现场帮助企业寻找原因,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办法,为企业挽回了大量的损失。同时,针对秋地集团专门成立了技术服务团队,每月至少保证一-次亲临企业提供帮助。
“辽峰葡萄”是学院自2000年开始先后与灯塔市辽峰葡萄专业合作社、营口义缘新果果树专业合作社合作选育出的新品种。葡萄产业是辽南特色产业,是营口市三大农业支柱产业之一,辽峰葡萄育成后,课题组开始了长达10余年的配套栽培技术研究,并寻找适宜的栽培模式,最后形成了“辽峰葡萄避雨栽培及冷棚栽培模式和无核化优质高效生产技术”。该项技术在辽宁省营口、辽阳、大连、锦州黑山、义县、朝阳市朝阳县等推广3万余亩,仅在锦州义县稍户营子镇王景屯村就推广1000余亩,成为该村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开启了农民增收致富的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