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春季儿童常见呼吸道疾病有哪些?
开学季乍暖还寒,是春季儿童急性呼吸道疾病多发的时段,预防外感很重要。甲型流感病毒、乙型流感病毒、柯萨奇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支原体、腺病毒等都是常见的引发呼吸道症状的病原体。一般来说,上呼吸道感染对应中医的感冒、时行感冒进行辨治。肺炎对应中医的咳嗽、肺炎喘嗽进行辨治。
二、说说甲流、乙流和支原体
1.流感病毒:轻症患儿突然起病,主要症状为发热,体温可达39°C-40°C,可有畏寒、寒战,多伴头痛、全身肌肉酸痛、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常有咳嗽、咽痛、流涕或鼻塞、恶心呕吐、腹泻等,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抗病毒药物。甲型流感病毒和乙型流感病毒是常见的流感病原体,儿童患乙型流感时,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较成人多见。
重症患儿病情发展迅速,体温常持续在39°C以上,甚至超高热,可能伴有意识的改变及抽搐,应及时就医。
2.肺炎支原体:肺炎支原体是自然界中常见的病原体,既不是细菌,也不是病毒。临床表现轻者可不发病,或仅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差异较大。重者可致肺炎、肺实变、胸腔积液等。要注意肺炎支原体感染≠支原体肺炎,要结合临床表现。支原体肺炎IgM抗体、IgA 抗体、IgG抗体的临床意义是不同的,如果肺炎支原体IgM抗体阳性又伴有临床症状的,需要针对支原体治疗。支原体肺炎的一线治疗药物是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包括阿奇霉素、红霉素、克拉霉素等。青霉素、头孢类抗生素对支原体肺炎治疗无效。注意以上均是处方药,一定要在专业医生指导下用药。
混合感染是同时感染2种以上的病原体。患儿可能同时感染病毒、细菌、支原体。对于混合感染,早期鉴别诊断很重要,要及时去医院就医,检测病原体类型,如需使用抗菌药物要在专业医师指导下使用。
三、外感选药注意“关键字”
从中医角度看,如恶寒怕冷,无汗,流清涕,咽不红,舌淡,苔薄白为风寒证;如发热恶风,有汗,鼻塞浊涕,咽红,舌尖红,舌苔薄黄为风热证;夹湿则头身困重、腹泻或便粘滞、食欲不振、苔滑腻。儿童食积可直接导致中焦湿热,进而三焦不利,体现为类似风湿热夹杂的症状。小儿容易挟痰(如咳嗽咳痰)、挟滞(如食积),也容易挟惊(即老人常说的“热惊风”),需要注意根据病情辨证论治。
属风寒者,由于小儿为纯阳之体,风寒易从热化,故中成药中往往在辛温解表的同时,稍加清透郁热之品,如小儿柴桂退热颗粒、柴防口服液等,伴咳嗽如小儿清感灵片等。一旦表现为咽痛、舌红,说明风寒已化热,就不能再继续使用风寒感冒药了,而应重新对证选药。
属风热者,应辛凉解表清热,药房中这类中成药较多。咽痛为主的患儿,可选小儿热速清颗粒、柴银口服液。风热咳嗽初起可选桑菊感冒片。伴有消化道症状时,可选小儿感冒颗粒、健儿清解液。蒲地蓝口服液、蓝芩口服液、喉咽清口服液、复方鱼腥草颗粒等均有清热解毒之功。但其中没有祛风解表药,因此如果有肌表不利(如周身不适疼痛)时不建议选用。
要注意食积因素在小儿外感热病发病中的作用。小儿自身识别力和控制力不足,不能自我调控饮食量和饮食种类,喜食奶制品、水果、甘甜之品,“脾常有余”不能运化,进而食积化滞,化生痰湿。故小儿风热感冒用药中,多有化积行滞的成分,如小儿感冒宁糖浆、小儿豉翘清热颗粒等。
对于夹湿者,如以腹泻、纳差、恶心、呕吐、腹胀、腹痛为主症、寒热不明显的患儿,可按药品说明书服用胃肠安丸。脾虚湿热引起的低热、消化不良,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口臭、舌偏红、苔黄滑腻、脉滑数等表现的患者可选藿香清胃胶囊,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者可选藿香正气滴丸。
以上均应在执业中医师或执业中药师指导下辨证使用。儿童不是小号的大人,因此应尽量选择“儿药”。小儿外感热病的卫气营血转化很快,家长要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如果发热持续时间超过72个小时或体温超过40°C,或频繁咳嗽以致影响正常生活,或出现胸痛、喘憋、咯血、呼吸急促或呼吸困难、精神差、频繁呕吐等症状时,要及时去医院就诊。
四、春季儿童呼吸道感染如何预防?
1.呼吸道疾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尽量避免小儿与上呼吸道感染患者接触。人群聚集、通风条件不好的空间可科学佩戴口罩。家长按需选择适合孩子脸型、符合《儿童口罩技术规范GB/T38880-2020》的口罩。
2.养成良好卫生习惯。注意手卫生,儿童在接触摸公共物品后、接触唾液及呼吸道分泌物后、如厕后、进食前、以及家长及看护人在加工食品前、更换尿布或处理被粪便污染的物品后,应用清水和洗手液或肥皂正确洗手,至少洗20秒。
3.注意通风换气,室内定时开窗通风,每日开窗通风 2-3次,每次20-30分钟,根据气候条件调整开窗时间。
4.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的有效手段,儿童应按照要求,尽早接种相应的疫苗。
5.随气温变化注意增减衣服,尤其是气温骤变时,更应重视。儿童汗出湿衣后,要及时更换衣物。合理喂养,避免食积。急性感染期间,饮食宜清淡,避免过咸、过饱、过丰美,以免病情反复。儿童平时注意体格锻炼,多做户外活动,多晒太阳,增强体质。
(沈阳市卫生健康服务中心 李涵主任中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