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北方草原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交汇的枢纽,也是古代边塞重镇。从商周到秦汉,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从宋辽金元到明清,历朝历代都有诗人吟诵描绘朝阳,朝阳的山川原野在古诗古韵中葳蕤逶迤,龙城英才俊杰在唐诗宋词的天空中熠熠闪烁。诗仙李白任侠尚气,仗剑披甲追随李光弼,诗圣杜甫忧国忧民诗赞朝阳籍大将军,边塞诗人高适游览三燕大地激情满怀高唱《营州歌》;大宋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借古鉴今笔涉朝阳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辙行旅朝阳诗吟苍莽平川古《惠州》;朝阳籍诗人徐知仁、徐放诗作入编《全唐诗》,柳城文人姚燧以诗文名载《元史》……历史的天空星河璀璨,我们在仰望中倍感荣光。朝阳日报将陆续发表张男、邸玉超撰写的“古诗词中的朝阳”系列文章,系统探求抒写历代与朝阳相关的诗词,借此展示朝阳独特而精彩的历史文化。
谷静山空右北平
右北平让人充满怀想。
右北平给人的印象往往是苍茫,苍凉,辽阔,悠远,高山流水,丘陵起伏,草原无际,黄沙朔风,长河衔落日,深谷藏草莽。
其实,右北平还有它另外一面,清风明月,幽静平和,清泉低吟浅唱,风吹草低见牛羊。
右北平的月亮有时很圆很大,离山很近,与水最亲;有时上弦有时下弦,那楚楚动人的媚眼,让古今多少有情人黯然神伤。
那右北平的风呢?从左地吹到右北平的风是渤海的蔚蓝,从北方吹到右北平的风是草原的绿色,从右地吹到右北平的风是大河的土黄,从南方吹到右北平的风是小麦的金色。
右北平风月无边。
而今,那风已经不是两千年前吹拂过右北平的风,那月也不再是照耀过右北平的月,那个久远的右北平,活在一册册古籍里,活在考古学家的古迹发掘中,活在一首首经典咏流传的古诗词里。
“火绝烟沉左西极,谷静山空右北平。但得将军能百胜,不须天子筑长城。”这是唐代诗人胡皓《大漠行》的末尾诗句。此五言排律通过时间与空间的调动经营,以雄阔酣畅的笔墨铺排,描写边塞战事的紧迫与三军驱敌的英勇。诗人期盼东西边陲烽烟不起,右北平山河无恙,平安宁静,希望威武三军成为攻无不克的御敌长城。
据《史记》记载,秦开却胡后,燕国设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其中右北平郡的范围大约包括今河北省承德市、天津蓟县、内蒙古赤峰市宁城、辽宁省朝阳市喀左、凌源、建平等地。五郡设置时间一说公元前300年左右,一说公元前225年左右。这是辽宁之“辽”首次见诸史籍,是辽宁有史可考时代之肇始。
右北平郡在今朝阳地区可考的第一城,是凌源安杖子古城。
山水画(清弘仁)
80年前的1943年4月,凌源中学青年教师佟柱臣在凌源城西九头山下发现了安杖子城址,他根据采集的标本推测,这是一座战国时期燕国的城址。
1979年4月,考古工作者对安杖子古城址进行了发掘,遗址分属三个不同时代,即“夏家店上层文化”、战国时代和西汉时期。也就是说,自西周至西汉,这里一直居住着一代又一代孤竹国人、燕国和秦汉右北平郡人,时间长达千年之久。在战国时期的文化堆积中,发现铁直口锸、空首斧、锛、镞、带钩等铁器31件,证明右北平生产力空前发展,已经进入铁器时代。同时出土大量战国布钱,其中数量最多者为襄平布计57枚,有大、小两种,大型平肩平足,长4.2厘米,宽2.3厘米,小布长3.1厘米,宽1.8厘米。“襄平”(襄坪)布币为战国时代流通货币。燕国设立右北平、辽西、辽东等五郡后铸行钱币,布币的形状和名称均起源于古代的一种铲形农具“鎛”。因“布”是“鎛”的同音假借字,所以现在称作“布币”。襄平布的正面铸有“襄坪”二字。襄平(今辽阳)是辽东郡郡治,襄平布是否在襄平铸造尚待确认。襄平布在今辽东辽西的大量出土,证实当时的辽东、辽西、右北平郡经贸之繁荣,也证明安杖子古城作为燕国右北平郡所辖城市,经济已经相当发达。
安杖子古城址还发现有战国兽面纹及“千秋万岁”瓦当,以及一座战国末期的官署房址。在官署的正门外,考古人员还发现了两两相对的四块柱石,据此推断,这座官署的门前可能还建有门楼。
我们可以想见,右北平明亮的月光,洒在空寂的衙署鱼鳞般的青瓦上,也洒在百姓低矮土屋的茅草上。轻风微拂,月上柳梢,可否有人望月难寐?
有多少人,已经许久没见到月亮了。心灵蒙尘,再明朗的月,也会被云所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