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背景】近年来,由于缺乏金融风险防范意识,老年人遭遇骗局的情况时有发生,给老年人造成重大的资金损失。
【案例说明】2020年1月3日,一位70岁老年客户来到银行网点,称需通过手机银行汇款15000元,因家中操作不便,于是到网点请工作人员协助操作。工作人员询问其是否需要在柜面汇款留存凭证,老人告知工作人员,收款方要求只能通过手机银行、网银等电子渠道汇款。这立即引起工作人员的警觉,经工作人员详细询问得知该笔汇款用于期货投资(经查询,收款单位注册仅2个月,且公司法人在同一天内注册了8家公司,存在明显异常行为)。老人表示,收款单位称跟随一名期货公司内部操盘手进行期货投资,对方承诺投资1万元可获得100万元的高收益。随后银行工作人员在老人微信中发现涉及“高额回报”、“内幕信息及走势”等聊天内容,初步判断老人可能陷入犯罪分子电信诈骗圈套中,并向老人分析收款公司及收款行为的异常,请老人谨防电信诈骗,终止汇款行为。经反复劝说老人仍执意要将15000元汇走,为避免老人受骗上当,工作人员立即报警,在警方的极力劝阻下,老人终于恍然大悟,看清了犯罪分子正在实施电信诈骗的事实,彻底打消了汇款的念头,当场删除犯罪分子微信退出群聊,并终止汇款行为。
【案例分析】1.老年人现在仍是诈骗分子的主要诈骗对象,诈骗分子利用老年人对他人防范心理弱、容易轻信他人的心理特点,借用虚假客户反馈的信息,以此诱骗老年人,使其对投资项目的回报率深信不疑。2.诈骗分子一般借用证券公司名义,通过互联网、电话、短信等方式散布虚假个股内幕信息及走势,获取受害者信任后,又引导其在自身搭建的虚假交易平台上购买期货、现货等。老年人对金融产品了解不够全面,对投资渠道真伪识别能力较弱,诈骗分子利用老年客户追求高利回报的心理,一步一步诱骗其陷入骗局。3.在发现疑似电信诈骗的情况,可及时报警,与公安机关的公信力形成合力,对客户进行说服,及时制止客户陷入骗局。
【案例效果与收益】在此提示广大消费者:1.建立理性投资的理念,避免因高回报的“投资”,或者看似“无门槛”的贷款,误入投资陷阱。对“高额回报”字眼有警惕心,对投资项目不轻信、对高息诱惑不盲信、对熟人承诺不听信。2.在进行理财投资时,应选择正规金融机构,向具有专业资质的理财师进行咨询,由专业人员进行投资指导。3.不要随意扫描来历不明的微信二维码加入微信群,不法分子常采取网络钓鱼手段,在群中发布引诱消费者上当的虚假信息,消费者对此要提高警惕,不可轻信。4.保护好个人金融信息及家庭的各类信息,如银行密码、家庭住址等,不要随意向他人透露接收到的手机验证码信息等。5.多学习金融知识,了解金融产品的特征、处理流程以及金融常识,通过掌握金融知识增强风险识别能力,有效识别诈骗分子的谎言,避免资金损失。
稿件来源:平安养老险辽宁分公司